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996854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 (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的确如此,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中国是产诗的国度,尤其是古典诗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从诗经到楚

2、辞到汉赋到唐诗到宋词 古典诗歌的吟哦穿透了中国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律诗绝句等古典诗歌的文学样式,来愉悦心灵,传递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浸透在这汗牛充栋的古典诗歌中。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美丽而深沉的古典诗歌上。 因此,我们教师引导 学生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要扎在知识层面上、文学层面上,而且应该扎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与心灵层面上。我们需要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这是语文老师由自己的所教学科而决定了的沉重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

3、写景抒情”的诗歌与古人的关系 中国古典美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古人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 辛弃疾说, “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 ,一语道破了古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古代诗人常常在与自然的对视中获得一种生命的共感。中国诗人对山水的观赏是与他们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对山水进行观赏、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变化的道理,获得哲理的启示,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趣。历代诗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 因此

4、,中国古典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而其中,通过写自然之景抒诗人之情的诗作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研究古典“写景抒情”的诗词,会让学生对宇宙万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等都有所关心,进而会对自己的国家、人民有所关怀。同时,还可以借此让学生 把这民族的根扎在心里,即便以后走遍天涯海角,都等于怀揣“护照”,都是地道的中国人。 (三)“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我们进行“ 写景抒情 ”专题教学,也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上

5、的相关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据此,写景抒情专题教学完全可以实现以上几点要求。 (四)

6、瞄向高考,储备能力的需要 恢复高考后的 1985 年的高考,“诗歌”题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尤其是 2002 年考试说明增设诗歌阅读专项要求以后,诗歌题由知识型客观题向能力型主观题不断发展变化考查知识,品味语言,欣赏意象,评价情志,鉴赏风格命题深度层层推进,测试难度节节攀升,审美特色日益显著。可以说,高考语文命题推出诗歌鉴赏题,高举起“诗教”大旗,不仅优化了语文试卷的结构,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境界;而且对学生国民素质的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建构,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仅从 2010 年全国各地十八套语文高考题来看: 2010 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

7、试题题料一览表(一) 卷别作者题目体裁题材题量分值全国卷【南朝】刘孝绰咏素蝶诗五古咏物抒怀28全国卷【北宋】欧阳修梦中作绝句写景抒情28全国课标卷【南朝】江总雨雪曲乐府写景抒情211北京卷【唐】李白古风其三十九五古写景抒情27天津卷【唐】司空曙、雍陶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绝句写景抒情36辽宁卷【南宋】陈与义雨五律写景抒情211上海卷【元】王恽越调尧庙秋社散曲写景抒情38江苏卷【唐】王昌龄送魏二绝句写景抒情310浙江卷【北宋】王安石定林五律写景抒情26安徽卷【唐】杜甫岁暮五律即事感怀28福建卷【宋】郭祥正访隐者绝句写景抒情36江西卷【南宋】陈与义送人归京师绝句写景抒情26山东卷【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8、五古咏物言志27湖北卷【南宋】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小令即事感怀28湖南卷【南宋】陆游好事近小令写景抒情27广东卷【北宋】黄庭坚望江东小令写景抒情28重庆卷【清】郭麟菩萨蛮北固题壁小令咏物言志26四川卷【南宋】向子湮减字木兰花小令写景抒情28北京、福建、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天津、四川、上海、全国课标、全国二、辽宁、江西这十三套高考卷的古诗鉴赏题都不约而同地把“写景抒情”诗这一传统题材作为考查的重点,因此,“写景抒情”诗歌在试题中占有极大比重。 试题考点为高考说明中关于古诗词鉴赏方面的相关要求:(积累 鉴赏 评价)具体考点分布见下表。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 2010 年全国高考“写景抒情”题材古诗鉴赏测试内容一览表卷别题干关键词“写景抒情诗”测试内容鉴 赏评 价语言 形象与内容 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 诗评 / 诗论 全国卷 心情/特色 全国课标卷 词义/情感 北京卷 (选择)/感情 天津卷 意象/情感/表现手法 辽宁卷 句意感情/诗话 上海卷 活动/(选择)/化用情感 江苏卷 词语比照 / 情感 / 诗话 浙江卷 手法/诗评 福建卷 炼字/形象/(选择) 江西卷 意象/诗评 湖南卷 炼字/情感 广东卷 炼

10、字/虚实 四川卷 炼字/情感 纵观这13套高考试卷中“写景抒情”诗歌鉴赏试题的题料,题干和命题点,可以发现有许多共性。粗略总结如下: (1)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2)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3)从体裁上看,多为绝句,五律和小令,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问答题作为考查的主要形式, 13 套试卷共有诗歌鉴赏题 30 道,选择题仅有三道,其余均为主观题,便于考查学生语言表达

11、能力与思维能力。 (5)从考点设置来看,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 (6)情感考查独占鳌头。“诗言志,歌咏情 ” 在这 13 套试题题干中直接出现“情感”(或者“感情”,“情怀”“心情”等)一词共有 11 处。考查情感往往又与考查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此类试题出现的几率最高、分值最重、赋分最多、难度最大,情感表达类试题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下面再以 2010 年北京市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做具体的考点分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 分) 古 风 (其三十

12、九)李 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

13、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分)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古诗鉴赏,是新课程语文学习中文学色彩最为浓郁的内容,也几乎是各地历年高考试题中能力要求最高、区分度最明显的考查内容。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审美活动,古诗鉴赏试题对考生审美能力的考查比较全面,包括阅读理解和鉴赏评价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均可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 2010 年北京卷古诗鉴赏试题,力主名家名作,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为测试文本,诗后注解有助于疏通语言障碍,进而深入理解诗意,符合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实际。就具体设问来看,涉及对全诗整体基

14、调的把握、对富含情感的语言的深入揣摩、对作品局部意蕴与整体意境的关系的体察等。 第小题,4个选项均属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A项是对全诗情感基调的理解;B、C两项是对诗句由表层到深层意味的理解;D项是对诗句字面意的理解。A项说前四句“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这一理解和体认有误,与后文“荣华东流”“浮云无定”“梧桐雀占”等意味相矛盾。本题考查对作品整体情感基调的把握,这是进入一首诗歌最基本的能力。进行古诗鉴赏,首先必须明白一首作品“是什么”,这是深入体会、分析作品的基础,故本题的命题立意很鲜明,很妥当。 第小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同时兼有对古典诗歌语言和意境的鉴赏。这是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之上深化了的能力考查。 第一小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第二小题直接就作者的思想情感设题。其实这里体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读懂文本内容,读懂作者情感,本来就是诗歌阅读要解决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