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994951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钟山记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难点: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作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

2、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他的散文平顺晓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在词的创作方面,词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二、写作背景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彭蠡之口( ) 钟磬( ) 桴( )止响腾硿硿焉( ) 栖鹘

3、( ) 磔磔( )云霄( ) 鹳鹤( ) 罅隙( ) 噌吰( )( ) 窾坎( ) 镗鞳( )( )之声 汝识( )之乎 无射钟( ) 臆断( )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课内问题探究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二、问题探讨(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

4、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第一段:叙述关于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质疑,为下文亲临其境进行探究作了铺垫。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

5、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指出石钟山得名的缘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第三段:发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同学们写出你不明白的知识点,并与同学积极探讨

6、这个知识点:(二)、文意探究:(反复诵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看法?作者是怎样质疑的?2、第2段描写月夜石钟山绝壁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有怎样的看法?3、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他认为人们不能准确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有哪些?三、当堂巩固(一)填空1、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文学家有 、 、 、苏辙,王安石、曾巩. 2、石钟山记选自 ,作者 ,字子瞻,号 , (时期)文学家。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4、余是以记之, , . 5、事不目见耳闻, ,可乎?(二)重点语句翻

7、译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四、课堂小结本文不同于重在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一般游记,而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记叙夜游石钟山的情景,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之由,说明认为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文章先列举前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再记叙实地探究的经过,得出考察结果,最后通过议论发出感想,点明写作目的。全文以石钟山山名的由来为线索,先“疑”,后“探”,最后“叹”,结构严谨,脉络清楚,首尾呼应,中心突出。课后练习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通假字:

8、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至莫夜月明词类活用: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2、微风鼓浪3、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6、大石侧立千尺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2、自以为得其实特殊句式: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石之铿然有声者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得双石于潭上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6、古之人不余欺也二、完成基础知识梳理P4042跟踪练习。三、背诵课文第三段。译文:水经注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

9、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赴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于是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让小沙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

10、,月光明亮,我一个人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打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一样,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着水的中流,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猜测去推断它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描述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肯乘小船在晚上停泊在悬崖绝壁下,所以没有人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认为找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浅陋啊。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