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重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98902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国 家中长期科学和 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金融配套政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科 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开展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试点实施方案如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组织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客 观规律,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瓶颈障碍,选择国家高 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 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

2、、创新型试点城市等科技金融资源密集的地区先行先试。(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创新财 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科技资源与 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匚基本原则。1. 坚持统筹协调。加强多部门沟通与协调,统筹规划科技与金 融资源,突出体制 机制创新,优化政策环境,形成合力,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加强协同支持。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引导,实现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地 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大资源条件保障和政策

3、扶持力度,以地方为主开展试点工 作。2. 实现多方共赢。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金融机构 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实现多方共赢和长远发展。3. 突出特色优势。根据各地科技发展水平、金融资源聚集程度、产业特征和 发展趋势等实际情况,明确地方发展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整体 推进与专项突破相结合,开展创新实践。4. 发挥试点效应。试点由地方自愿申报,鼓励、支持和指导地 方先行先试,及时 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发挥试点的示范效应。(三总体目标。通过开展试点,为全面推进科技金融工作提供实践基础,为地方实施科技金融创 新营造政策空间,以试点带动示范

4、,不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模式,加快形成多元化、 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二、试点内容针对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 构及创业投 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 的金融服务。试点地区可以结合实际,选择具有基础和优势的试点内容,突出特色,大 胆探索,先行先试。(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重大

5、专项、科技支撑计戈V、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运用贴息、后补助和股 权投资等方式,增强中小企业商业融资能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运用创业投 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 金规模,鼓励和 支持地方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投 资机构;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支 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保险保费补助机制,重点支持 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和科技企业融资类保险;发挥 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 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

6、扣除政策和创 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对金融机构 支持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 支持。建立和完善科技专家库,组织开展科技专家参与科技型中小企 业贷款项目评审 工作,为银行信贷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建立科技专家网上咨询工作平台。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地方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与银行合作建设一批主要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的科技 金融合作试点支行;组建为科技型中 小企业提供小额、快速信贷服 务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的合 作,创新金融 业务和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加强与农 村金 融系统的合作,创新适应农村科技

7、创新创业特点的科技金融服 务方式。推动建立专 业化的科技融资租赁公司,支持专业化的科技 担保公司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试点,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和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三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完善非上市公司股份公开转让的 制度设计,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内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公 开转让。进一步发挥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作用,统一交易标准和程序,建立技术产权交易 所联盟和报价系统,为科技成果流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进行股权融 资提供服务。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

8、及其他板块上市融资。组织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探索发行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高收益债 券。(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保险服务。进一步深化科技保险工作,不断丰富科技保险产品,完善保险综合服务,鼓励各地 区开展科技保险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 保险业务,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 险产品,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功 能,提高保险中介服务质量,加大对科技人员保险服务力 度,完善科技保险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建立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风险分散机制,实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开 展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科技 企业融资以及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

9、探 索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 国家重大科技 项目投资等支持科技发展的方式方法。(五建设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培育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评估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评估人员和机 构。加快发展科技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和生产 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 等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推动地方科技部门和国家高新区建立科 技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市场化运作的科技金融重点企业,集成科技金融资源为企业提 供综合服务。(六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推广中关村科技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开展科技企业信用征信和评级,依托试点地区建立科技企

10、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引入专业信用评级机构,试点开展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推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报告制度。(七)组织开展多种科技金融专项活动。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业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 大赛等主题活动;实施科技金融专 项行动,组织创业投资机构、银 行、券商、保险、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的专业人员为科技 企业提供全方位投融资和金融服务;举办各种科技金融论坛和 对接活动;开展科技金融培训。 三、组织实施(一)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部门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建立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沟 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部门协

11、调 会议,研究决定试点的重大事项, 统筹规划科技与金融资源,督促检查试点进 展,组织开展调查研究, 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共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实践。(二)建立部门协同、分工负责机制。根据实施方案,结合相关部门职能,发挥各自优势,落实相应 责任;各部门及其地方分支机构加强对试点地区的对口工作 指导和 支持。各部门制定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可在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针对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6(三)形成上下联动的试点工作推进机制。试点地方要成立以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科技、财政、税务、 金融部门和机构参加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 织保障,创造政 策环境,

12、结合试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目标任务, 研究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地方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的工作格局。试点实施方 案报批后,要积极组织力量加快实施。科 技部会同地方政府安排必要的经费,保 障试点工作推动和开展。(四)加强试点工作的研究、交流和经验推广。加强对试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深化试点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建立试点工作定期交流研讨制度,及时交流试点进展,研讨重点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加大对试点地方典型经验的宣传和 推广,发挥试点地方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地方促进 科技和金融结 合,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建立实施试点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在试点 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机构给予表彰及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试点进 展缓慢的地区加强督导,直至取消试点资格。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