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98724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导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孙权劝学(学案) 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学习纪要】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

2、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从文中得到启示。【文体感悟】 走进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北宋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10681

3、077)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其他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和稽古录。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参加编写的还有史学家刘放、刘恕、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由司马光整理、删削、润色而成。资治通鉴体例严整,网罗宏富,文笔简洁流畅,博约得宜,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孙权:三国时吴国的

4、开国皇帝。东汉末,他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吕蒙:三国时期吴国杰出将领,他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写作背景 本文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最主要的谋士,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提纲挈领】文章主旨 1.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

5、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内容结构 第一层(“初”“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不可不学(必要性)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孤常读书(现身说法)议论轻松调侃言辞恳切吕蒙: 辞学就学鲁肃: 大惊结友文章记叙孙权劝吕蒙在军务繁忙中读书的故事,说明学习很重要。写作特点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学习,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

6、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 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用入手劝说,吕蒙借事务多推托。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对比驳斥他的托辞,说明没有理由不去学习。文章开篇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后来从鲁肃的话中可揣测吕蒙曾无“才略”,与

7、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转变。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哪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孙权、吕蒙、鲁肃。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创始者。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吴国有名的谋士。2.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 人物对话3.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4.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刚开始以军中事务繁忙推脱,在孙权现身说法的规劝下,接受了建议。辞学就学5.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6.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

8、结友)局部突破 1.请谈谈你对下面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

9、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揣摩下面句子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3.说说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什么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

10、,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4. 对两个成语典故的理解。(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磨。刮目,擦亮眼睛。相待,相看待。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一、同步练习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卿( )岂( )涉猎( )孰( )遂( )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权谓吕蒙曰(告诉) (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4)孰若孤(谁)(5)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6)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7)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8)士别三日(分别)(9)卿今者才略(语气

11、词,不译) (10)蒙乃始就学(于是,就)(11)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 (12)见事之晚(认清事物)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找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1)刮目相待(看):(2)吴下阿蒙:5.区别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6. 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 。此书是一部_体通史。 (2)司马光,_(朝代)_家、_家。 (3)经指_、_、_、_、_。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3)自以为大有所益 (4)肃遂拜蒙母8下列各句中,相同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B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C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9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10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 卿言多务,孰若孤11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三、拓展延伸12.学了孙权劝学一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参考答案:1qng q sh su sh2. (1)告诉 (2)推脱) (3)难道 (4)谁 (5)认为 (6)粗略地阅读(7)当道,当权 (8)分

14、别 (9)语气词,不译 (10)于是,就(11)到了时候 (12)认清事物3.“邪”同“耶”,语气词4.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5(1)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长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6(1)资治通鉴编年体(2)北宋政治家史学家(3)诗书礼易春秋7. (1)研究儒家经典 (2)了解 (3)好处 (4)于是,就8C(A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9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10(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