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5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98643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5教学要点继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作用;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有关左传的知识和“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知识,下面回顾一下。出示投影: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2.左传记叙了上起 ,下迄 春秋各国内政外交的大小事件,它无论对 和 都有极大的影响。3.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学生稍作思考,然后指名一一作答)明确: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

2、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2.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3、二、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进一步感悟、理解课文)1.学习第二自然段(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然后教师作诵读指导)诵读指导:“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要用平稳缓慢的语调读出。“国危矣”则表现了佚之狐对郑国安危的忧虑,因此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因此,要读得坚定有力,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是烛之武回答郑伯之言,即暗示了烛之武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又是他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面对烛之武的牢骚

4、、伤感,郑伯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也有不利焉。”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教师领读,学生齐读,也可以分角色读)提问: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学生:“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学生(补充):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提问: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学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明显流露出烛之武对年轻时未被重用的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从谏如流。“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的屈尊自责

5、、晓之以理,感动了烛之武,说明了烛之武。提问: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郑国君臣面对危难的表现。学生甲:郑国君臣沉着镇定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除危机。学生乙:佚之狐出谋划策,慧眼荐英雄。学生丙: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说服了烛之武。学生丁: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学生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烛之武临危受命2.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反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见到秦伯后,烛之武欲扬先抑,仿佛置身于郑国之外,因此,“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

6、和,诚意可信,博得秦君好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句中的“若”音调要拖长,“亡郑”之后要略加停顿。“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要用诚恳可信舒缓的语调读出,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打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

7、用中速读,“若”字的声调要拉长,“共其乏困”的“共”同“供”,应读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面要快。“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句中的“且”字读音要拖长,第一个“君”后要略加停顿,然后,中速读出此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句中的“君”“朝”“夕”要读重音。“夫晋,何厌之有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教师领读,学生齐读,指名三位同学读,然后再加以点评)提问: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学生:烛之武采用了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的方法。“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是烛之武在坦言其亡,避其锐气;紧接着,他又以“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继而,他又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从另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最后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希望秦国认真考虑。教师:这位同学分析得不错,请其他同学继续发表看法。学生:烛之武

9、为了说服秦穆公,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来说可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此时的烛之武,仿佛将自己置身于郑国之外,以博得秦君好感。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巧妙地以“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仅对晋国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也无所害”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的。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是烛之武在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历史关系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图之。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有理有据。这段说辞,只有125字,却表现了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

10、的外交辞令。他以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为突破口,促使秦穆公明白“邻之厚,君之薄也”的道理,动之以理,晓之以利,终于打动了秦伯。高妙之处就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国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博得秦伯好感,使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学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板书:夜缒而出智说秦君3.学习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子犯请击之”应用叙述的语气读出。“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这是晋侯对子犯的回答。原来曾是晋国盟军的秦国,现在却成了郑国的盟友,此时的晋侯沉着冷静,表现出了超人的清醒和理智

11、,因此“不可”要读得坚定有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要注意其句读,“微”后要稍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敝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句整齐有力,要读得有节奏感。(教师领读,学生齐读)提问:“子犯请击之”的原因是什么?(请一位同学回答)明确:“子犯”晋国大夫,“子犯请击之”的“之”则指秦军。秦君被烛之武说服,答应退军,则是子犯请求进攻的原因。板书:秦军乃还提问: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对此,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说明晋文公明

12、智、仁义。明白了攻打郑国是不妥的。学生:(另有看法)我觉得晋文公是以这三点为借口,如果说他真讲仁义,就不会发兵攻郑。教师:第二位同学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其实,“不仁”仅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知”才是他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秦国退兵,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文公的决定,说到底,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而晋文公在风云突变中,头脑清醒,毅然决定撤军,也正是烛之武想达到的目的,郑国因此转危为安。板书:晋亦去之转危为安(学生齐读课文)出示投影:(结合板书,对本文中心人物烛之武加以评价,可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明确: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

13、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三、课堂练习出示投影: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A.既东封郑( )(1)B.又欲肆其西封( )A.越国以鄙远( )(2)B.蜀之鄙有二僧(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A.许之(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何厌之有( )E.辍耕之垄上( )(请3到4名同学回答,学生做完后教师简析)教师简析:第1题着重考查对实词的理解。第(1)组的“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意封赐。如

14、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还可以引申为名词,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A句“封”作意动词,“以为封”的意思。B句用作名词,即当“疆界”解。第(2)组“鄙”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按周制都城的近邻为乡,远处叫遂。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A句“鄙”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偏远的地方当作边邑。B句“鄙”作名词讲。第2题着重考查虚词“之”的用法。“之”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对其意义和用法的掌握非常重要。答案依次是:A.代词,他(指郑文公);B.助词,的;C.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其句的独立性,化句子为主谓短语,充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句的主语;D.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何厌之有”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有何厌”;E.动词,“往或到”之意。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题、三题。2.反复阅读课文,将文中还不理解的语句标示出来。3.背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