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98279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一、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说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 形式。哲学、自然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 具体的、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普列汉诺夫 讲到: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 是用生动的形象去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艺术门类,它们所 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 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视觉感官来直接感觉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 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是无论怎样,任何

2、艺术都 不能没有形象。关于艺术形象,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看。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 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中国美学十分重视传神。在传神的艺术作品中,不但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 而且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人物的理解。例如五代南唐的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 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原始北方豪族,早年曾经当过南唐大臣,目睹了南唐朝廷 江河日下的现实,为了逃避政治上的不测遭遇,故意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掩盖自 己。南唐李后主李煜想任用他为宰相,便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熙载家中观看,用 心识默记的方法画下了这幅画。据说后来李后主将这幅画给韩

3、熙载看,希望他能 以国事为重,节制放荡的生活。结果韩熙载并不为所动。这幅长卷以听乐、赏舞、 休息、清吹、散筵五个连续的画面,描绘了韩熙载家宴的情况。尽管画中夜宴的 排场痕豪华,气氛很热烈,但是仔细观察画面,韩熙载始终处于沉思、压抑的精 神状态。虽然是在夜宴歌舞中,他却不动声色,反而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反 映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虚。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充分显示出画 家“传神”的精湛才能和卓绝功力,也体现出画家对生活和人物的深刻理解。2、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一般表现为作品的主题和内在精神。而形式则体现为如何去表现这一主题。 作品的内容可以是社会现象,可以是一个物质,甚至可

4、以是艺术家的内在的一缕 情感。而作品的形式则是为了表达这一主题所用的表现方式。形式(form)就是 一物质的结构和组织,比如一首音乐是不同的乐音按照不同的结构和规律,有节 奏的组织起来的,形成一种听觉的结构。没有组织的乐音只是噪音而已。而美术 也是如此,任何美的作品都离不开点、线、面的组织,色彩的组织,形成一种结 构和有秩序的安排,否则,那幅画只是一堆颜色,一个雕塑没有经过组织和安排, 只是一堆石头或一块木头。罗丹认为:雕塑就是去掉不必要的东西。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欣赏中,直接 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是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影响人,是 由于

5、这种形式生动鲜明的体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中外美学史上,对这一方面 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者色 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 在一件作品中,内容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形式是更加重要的。西方艺术家提倡的 形式就是内容。形式才能提供美,单单内容的完美是不行的。19 世纪末,20 世 纪初,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和美学观念的更新,传统的“内容形式”的二分模 式受到了日甚一日的冲击,形式范畴从附属的技巧性概念成长为具有优势地位的 本体论范畴,成为标示艺术的类特性和风格整体的主导概念。 那么美的形式为什么能够打动我们,并与我们的心灵发生共鸣呢?这可以

6、用阿恩 海姆的学说去解释。 阿恩海姆的观点:“异质同构”说。对于微风中的柳树,并不是因为人们想像它 类似悲哀才显得悲哀,相反,而是它摇摆不定的形体本身,传达了一种在结构上 与人的悲哀情感相似的表现,人才会立刻感知它是悲哀的。所以,事物形体结构 和运动本身就包含折情感的表现。任何线条也都可以是某种表现,各种升降、弱、 强、和谐、杂乱等,普遍的存在于宇宙中,它们可以称为知觉的表现对象。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内容不能脱离形式而存在,形式也就是内 容得以具体存在的方式。每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定形式和内容,艺术的内容是它 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形式是由该种艺术所用的物质材料所体现出来的感性外形。 各类艺

7、术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具有自己的特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是由于它 以音响为物质材料而造成的。 以音响作为材料,必须通过时间的运动才能表现,这样,首先它具有时间的特点, 即:按次序先后逐步呈现的不可颠倒性;必须连续不断地呈现完毕以后才能得到 其全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以及必须要在运动中发展成长的动力性。换句话说, 音乐的内容是通过运动展现出来的,其形式也具有一般运动的特点,这一点与舞 蹈、文学、戏剧、电影有其相同之处,但是音响即不可见,又不可触,无形无体, 只凭听觉来感受掌握。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是溶成一体,难解难分的。这与空间艺 术,视觉艺术都不一样。尽管如此,从大体上来看,具体的音响运动就构成了音

8、 乐的形式,而作曲家在创作时企图通过音响所传达的信息就成了内容。 严格说来,乐曲的形式是听众直接通过感性所感知的对象,也成为信息的一部分。 即关于形式的信息,要传达给听众所知。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而言,它的形式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表现为音乐所呈现 出来的,能为我们所具体感知的音响,它以音乐语言为人所知。音乐语言的原型 来自客观现实中的音响,但它是人们通过选择、提炼、加工、概括而产生的人工 产物,有一定的逻辑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具体物化。音乐语言被人们的听觉器 官接受后在人脑中造成了刺激。这种刺激主要作用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引起了 人们生理及心理的反应,但不能构成具体的概念。这一点与人类的语言

9、并不相同, 因此也不能进行翻译。但是,人们又能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根据以往的听觉经验 通过抽象和概括,给音乐以一定的语义性、在这方面似乎又有一些语言的特征。 因此,也就常被通称为音乐语言,事实上,它只是一种借用的意义而已。 另一方面,形式还包括由音乐语言所构成的各种具体细部之间的关系,组织和结 构方式,通称为音乐结构。音乐结构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没有结构音响就成为杂 乱无章的偶然集合体,无法清晰、明确、完善地表现内容。音乐结构是通过一定 的音乐逻辑,将音乐语言的多种要素合理安排,造成有机的多样统一。使人们可 感受音乐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动力性,从而表现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结构反映出 音乐所反映的现实中

10、存在的各种关系,使其有重点而又协调、妥当地,因而是合 理地体现了客观的形式美规律。由于形式美的规律总可以归结为一些基本要素, 如重复、发展、对比、平衡、对称等等,因此,在其他艺术中也呈现出这些结构 要素,尽管其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音乐的平衡,常体现在时间的长短方面。 而建筑的平衡则往往表现为各个具体形体部分之间的体积及重量关系,但就平衡 这一点来说,都体现了形式美的要求。3、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什么是个性:从字面上解释,个性是个别性,特殊性。而共性就是普遍性。 在音乐上,个性表现为典型性与相对变化性,而共性则呈现出了它的传承性与相 对稳定性。个性是音乐创新的根本。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

11、程中,每一个时代的作 品都具有其时代的创作手法和模式,即创作共性。以这些创作手法和模式为创作 基础,创作出的每一部音乐作品,又因其创作思维和音乐素材的不同,使每部作 品又具有了自己独特、别人无法重复表现的个性特征。例如在古典主义时期,海 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出于同一时期,他们都运用了 18世纪相对静止稳定的创 作手法和模式。但是由于贝多芬没完全照搬这种规则,而是突破和发展了这些创 作技术和模式,并赋予它以新的个性形态,从而使他的音乐作品具有贝多芬式的 个性特征。另外,即使所有的作曲家本身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使用的都是相同的 创作技法和模式,但由于感情表现的不同,基本创作构思和音乐素材的不同,其

12、作品都会体现出本身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同一作曲家的作品也会如此。演奏领域 里的变化反映。音乐作品在历史上的持续与存在,是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 同的社会制度的赞许与认可而实现的,而每一次实现都要通过演奏者的表演才能 与世人见面。那么,同一首音乐作品在每次演出中是不是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效 果呢?肯定不会。一是演奏者对作品的不同解释会改变演出效果;二是演奏者因 人员不同而反映出的个人性格特征会影响演出效果;三是不同年代的解释往往会 产生一些重大的变化。这正是演奏状态中的共性与个性的真实反映。例如演奏巴 赫的作品时有人从宗教感情的角度出发去解释,而有人则从启蒙时期健康的人道 主义角度去解释,效果当然

13、不同了。肖邦的作品在19世纪常常被强调为表现其 中沙龙性的、病态的主观因素,而今天则更加强调的是表现其中健康的、民间性 的内在气质。这些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音乐作品在演奏时的共性与强烈的个 性特征。音乐欣赏中的角度差异。音乐通过表演来实现自己,通过表演传达给听 众。听众在欣赏音乐时,由于欣赏的方式不同,就会造成对它的感受不同。另外, 同一首作品,因欣赏者的社会地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也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 受,这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反映出音乐欣赏中的个性特征。在音乐中,通 过音响结构首先提供的是感情的表现,但这些感情内在的底蕴却是一些含义较明 确的、音乐之外的因素。人人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

14、、和声、配器等来欣赏音乐, 但每个欣赏者的情绪、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修养等综合因素的不同,使得他们 在欣赏同样的音乐作品时获得不同的感受,这些正是音乐欣赏中的共性与个性所 在。转化推动发展。宏观地从音乐发展的历史到具体地对待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解 释,从中都能感受到音乐中的共性与个性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换句话说, 也就是因为音乐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才能使音乐具有存在、保存价值。音乐在 其共性与个性化的相互转换中,使我们能感受到不同时期作品的共性和同一时 期、同一作曲家作品的不同个性,使我们能真正理解和感受音乐所赋予生活的哲 理性和感悟性。二、主体性 主体和主体性的思想是文艺复兴以来才有的。在

15、古希腊时代虽然已经具有了以人 为本的思想,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但还没有明确形成主体性的思想,那时的人 们所理解的人还不能说是一个主体,他们所理解的自然也还不是客体,古人所理 解的人尚与自然处于和谐一体的状态。 所谓的主体性大致有这样一些含义: 人是中心。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类的一切活动也都应当以 人为中心、为宗旨而展开。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类中心主 义。 人是目的。人的行为是为自己的,即是自为的。不能把人当作工具,社会活动应 当以人为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一个人也不应当把他人当作工具,以之为自己谋 利益。不把人作为目的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应当以人为本。 人是自然

16、的主人,人是主体,而自然是客体。因为人是惟一能够从自然状态中将 自身解脱出来并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生物。这就是说,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实 践活动来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控制自然。这样,自然就成为被人类改造的对象, 人类就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主体性就是主体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为人不仅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还能够创造客观世界,把世界改造成更符合人们要求的状态。 主体性就是自主性。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主人,能够控制自然,另一方面又是自己 的主人,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因而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自由,作为主体的人,他是有自由意志的。具有这样一些性质的动物,被称之为“主体”。作为个人,这样的主体就是“自 我”。人之所以是这样一个主体,根本原因在于他具有意识:是意识使人与自然 物体和动物区别开来,是意识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是意识使人能够做出 决断,能够认识并控制一定的自然规律,是意识使人具有自主的能力,是意识使 人意识到自己是主人而非奴隶。在艺术上,主体性表现在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模仿” 还是“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