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98125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 作用。”所以,教育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发展正符合这样的规律。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速度。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求 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生产活动需要什么类型的 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就是社会生产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教育的核心仅仅是有经验的长者向族人传授简单 的劳动技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有了发展。生

2、产力的发展水平之所以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 生产方式决定着劳动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的规格。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为社会统治阶级 垄断,教育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因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 况下,一切社会活动通过简单的体力劳动就可以完成。无需科学技术。到了近代, 伴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到来,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使社会的生产劳动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对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劳动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文化和技能才能胜任社会劳动。从此,学校的培养目标 发生了质的飞跃。学校除了培养一些统治人才外,开始

3、重视培养社会生产各方面 的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在当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随 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在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由过去 专业口径比较窄,到现在比较宽;由过去比较重视复制到现在比较重视创新。任何国家办教育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教育发展并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即为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要求教育通过相应的发展,为生产培养所需人才。 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速度及其规模。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教育发 展的要求就越大,并能同时为教育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生 产力发展

4、水平越高,教育的发展规模越大,速度越快,受教育的人就会越多,受 教育的时间也就会越长。于是,它的社会发展速度也就越快,综合国力就会越强。其次,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有目 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也是人的主观意识和愿望的体现。它也是遵循着一定 的社会发展规律,按照既定的目的对人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来源于社会 实践,并按照一定的历史和社会规律向前发展。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 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

5、会进步的关键。要加速科技进步并用科 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只有发展教育,才 能使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有能力将科技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 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使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使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得到不断提高,取得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 展。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我国忽视教育,导致文化知识匮乏,造成了人口多, 底子薄的局面。国家综合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吃不饱,穿不 暖。大部分人都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下。生产力发展缓慢,工业不发达,农 业水平落后,日常生活用品靠大量进口。因此中国,这一东方大国

6、曾被称为:“东 亚病夫”。中国只能在徘徊之中前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践,终于找到了振兴 中华的出路。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教育,提出了“教育为本”的方针政策。把 教育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此中国在工业、农业及其科学领域取得了日新 月异的变化。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杰出的人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中国农业 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业也摆脱了靠进口的状态。中国在太空也有了一席之地, 开始了新的探索。中国开始迈向了世界的舞台,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一切都 是教育的成果。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的唯一有效途径,也是实现 国家富强的最好武器。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今天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教育方向和目标,实现全民族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让教育更好地为社 会主义建设服务。最后,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会生产力和教育的辩证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 物论的观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加强教育与生产 劳动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各国发展本国教育的共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当 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姓名:崔丽佳 班级:四平社会2班 学号: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