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97919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标准起草组2011 年 11 月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 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国务院粮食管理流通条例和粮食卫生标准都明确规定粮食收购要对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进行检验控制, 而我国标准体系中缺少呕吐毒素快速检测的方法及标准因此,该项研究迫在眉睫。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产品种植区分布广泛, 粮食收购多集中在县以下单位的粮食收储库点。时间短,收购量大,存在很多隐患。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粮食入库时间短, 不宜长时间露天存放, 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需要快速定性。另一方面收购企业技

2、术力量和硬件设备不足, 利用大型仪器检测收购粮真菌毒素无法普及。因此目前在粮食收购环节最需要解的问题就是建立高效、 快速、低成本的定性检测方法。传统上,真菌毒素的分析一般采用薄层色谱法 (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TLC虽然简便,但灵敏度差; HPLC虽然灵敏度高,但样品处理烦琐,操作复杂,仪器昂贵。 这两种方法都不适合在收购原粮时进行快速定性检测。 因此需要玉米赤霉烯酮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从源头解决储备粮真菌毒素污染问题。为了确保公民的饮食安全, 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 规范生产、 为市场监督提供依据,需要制定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标准,按照 GB2760-20

3、07的要求,对小麦粉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监督。本行业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下达的年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由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负责起草。项目编号:2. 编制过程2.1 第一阶段工作第一阶段为收集国内外玉米赤霉烯酮测试分析标准及相关资料, 了解掌握玉米赤霉烯酮测定方法的最新技术发展情况阶段。本阶段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考国内外玉米赤霉烯酮测定方法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标准编制小组成员经过研究和讨论一致认为, 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因此我们参考这些先进方法和产品, 并根据国内粮食行业的实际生产和检测技术应用情况,着手制定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

4、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 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工作方向。2.2 第二阶段工作第二阶段为组织起草并召开标准起草组工作会议。本标准起草组在经过收集、整理资料和调研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标准提纲, 确定了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标准起草工作组成员单位进行讨论、论证,形成标准初步文本;标准起草组成员单位间通过多种形式不断交流、 补充、完善标准文本, 进行验证试验和比对试验,最终形成该标准征求意见稿。本阶段重点组织了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验证试验。 先后开展了两轮比对试验,针对各家分析实际操作时标准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得到标准起草小组的一致认可,形成该标准征求意见稿。3 编制原则3.1 本标

5、准按照 GB/T 1.1-2009 、GB/T 20000.2-2009 和GB/T 20001.4-2001 标准编写规则 第4 部分 化学分析方法 的规定和要求编写, 在标准框架、 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符合这些标准的要求。3.2强制性国家标准粮食卫生标准规定了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安全限量,且本标准所确定的检测方法能满足该标准的初步筛选测定。4. 国家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4.1本标准的主要内容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标准为推荐性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1) 封面(2) 前言(3)标准主体内容: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原理、试剂、仪器设备、样品制备、样品测定与结果判定。4.2主要试验

6、(或验证)的分析4.2.1 标准方法原理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技术原理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金标记技术及毛细管层析技术。 以微孔膜为固相载体, 将可特异性识别玉米赤霉烯酮的抗体标记红色或紫红色的胶体金颗粒, 检测卡的膜上两个色带分别固定玉米赤霉烯酮抗原, 以及抗鼠源性抗体的二抗, 根据色带的颜色变化进行结果评估。质控色带( control line )不会被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影响,而在每次反应后都应出现,用于证明检测条是否正常。检测色带( test line)在样品中没有玉米赤霉烯酮或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低于检测限时会显现; 在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等于或高于检测限时不

7、出现。4.2.2 验证方案4.2.2.1 验证对象及验证单位参考粮食卫生标准, 确定本次验证粮种为小麦和玉米, 考虑到加标样品的毒素分布、均匀性等影响, 本次验证全部采用天然阳性样品进行验证; 验证毒素为玉米赤霉烯酮( DON);验证用胶体金快速测试卡采用国内二家公司提供的 DON 三批次。验证单位为(北京)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 (湖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辽宁)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 (重庆)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 (四川)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广西)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4.2.2.2 阳性样品的制备北京中心将收集到的阳性样品粉碎,至少80%以上通过20 目筛,筛上和筛下物混匀,采

8、用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备的阳性样品进行混合均匀度测定,混合均匀性达到要求后将阳性样品分发给六家国家检测中心。4.2.2.3 阳性样品定值六家国家检测中心收到阳性样品后, 采用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平行试验测定结果报送北京中心进行统计处理,取平均值作为理论值。4.2.2.4 测试卡验证六家国家中心将分发并定值后的高浓度阳性样品与空白样品按照各测试卡样品量要求分别称取, 配置所需浓度, 然后按照测试卡说明书指定的方法进行测定。4.2.3 结果与分析采用两种 DON 测试卡(测试卡 A 和测试卡 B),各三个批次,按照各自规定的操作步骤和评定方法对玉米中 DON 进行了测定。4.2.3

9、.1 准确性4.2.3.1.1 测试卡 A根据结果,共进行 21 个浓度 150 次有效测试,共出现误判 21 次,判定准确率为 86%,假阳误判出现 3 次,假阴误判出现 18 次。具体结果见下表 1:表 1 玉米赤霉烯酮测试卡A 误判情况表品种测 试次误判误判率假 阴 误假 阴 误假 阳 误假 阳 误数次数%判次数判率 %判次数判率 %玉米152114.1812.32.00004.2.3.1.2 测试卡 B根据结果,共进行 21 个浓度 142 次有效测试,共出现误判 24 次,判定准确率为 83.1%,假阳误判出现 9 次,假阴误判出现 15 次。具体结果见下表 2:表 2 玉米赤霉烯酮

10、测试卡B 误判情况表品种测试次误判误判率假阴误假阴误假阳误假阳误数次数%判次数判率 %判次数判率 %玉米1422416.91510.696.34.2.3.2 重复性测试卡A:按照验证方案,共进行240 次测试,其中有效结果为240 次,共出现误判29 次,判定准确率为87.9%,其中假阴性误判次数为11 次,出现比例为 4.6%。测试卡 B:按照验证方案,共进行243 次测试,其中有效结果为243 次,共出现误判 29 次,判定准确率为 88.1%,其中假阴性误判次数为20 次,出现比例为 8.2%。4.2.3.3 稳定性4.2.3.3.1 测试卡 A根据有效结果, 按照含量为限量标准时应判定

11、为阳性的规则, 各不同产品批次测定结果如下表 3:表 3 测试卡 A 不同产品批次测定结果批次测试次数误判判定准确率 %2010111016193.82010111625292.02010112624387.52010110615286.7批间相对偏差 %3.84.2.3.3.2 测试卡 B根据有效结果, 按照含量为限量标准时应判定为阳性的规则, 各不同产品批次测定结果如下表 4:表 4 测试卡 B 不同产品批次测定结果批次测试次数误判判定准确率 %G101009301330100G101125304390100G10112530529582.8批间相对偏差%10.54.2.3.4 约定误差范

12、围试验测试卡A:在40-80ppb 浓度范围内,对玉米样本共进行12 个浓度的测定,共获得有效结果102 次,假阴出现16 次,基本平均分布在60-80ppb浓度之间,且 110 与 120ppb 浓度下也各出现 1 次误判;假阳出现 3 次,分别在在 55ppb 浓度 2 次、 58ppb 浓度 1 次,总体样本假阳误判率为 2.9%。测试卡 B:在 40-80ppb 浓度范围内,对玉米样本共进行12 个浓度的测定,共获得有效结果 92 次,假阴出现 14 次,基本平均分布在 60-80ppb 浓度之间,另外,在 120ppb 浓度下出现 1 次误判;假阳出现 9 次,分别在在 40ppb-58ppb 浓度之间,总体样本假阳误判率为 9.8%。4.2.4 结论4.2.4.1 现有国家标准方法中规定的ZEN测定方法精密度(见表5)。表 5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相关标准标准号GB/T500GB/T9.209-2023504-200089标准名称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采用方法免疫亲和层析 HPLC薄层色谱ELISA重复性 %15101015再现性 %/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