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979176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二、新课教学(一)对外开放的原因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课件显示补充

2、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教师总结)(课件显示)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

3、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二)对外开放的过程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4、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

5、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

6、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

7、,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

8、经济的新飞跃。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三)对外开放的特点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

9、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 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四)对外开放的影响播放改革开放成就

10、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三、小结升华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