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97796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心理健康服务: 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2005年底,我们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本项目研究在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现状、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国外先进的心理服务人员培训方法以及中国文化背景的特殊性等的基础上,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服务现状以及提高心理服务效果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实验,力图构建适合当今中国社会并具有前瞻性的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整个研究集合了西南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会同医疗、教育、社区等各部门,取样5万余,历经5年完成。从需求与服务的关系角度

2、说,我国国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有着普遍而较强的需求,但由于需求者出于各种原因怯于寻求专业帮助,而服务者又限于各种条件无法提供高质足量的服务,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基本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心理健康理论与服务的中国化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所使用的理论主要来自国外,以认知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存在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等西方传统理论流派为主,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方以及心理咨询的服务是有影响的:虽然中国的中庸辩证等思维对纠正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有积极作用,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多不利于

3、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因素。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取向性导致中国人倾向于忽略自身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躯体化现象;中国儒家重视内省,这种内向思维使得中国人普遍欣赏的性格是知足、忍耐、感情不外露等,遇到心理问题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因而更愿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求助于心理健康机构来化解个人心理问题;传统上有把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的倾向,给精神疾病带来极大的污名化,也阻碍了中国人的心理求助活动的实施;传统的伦理纲常过于重视等级森严的家长制习俗,这使得国人对心理咨询师的期待也含有更多的依赖和服从,心理咨询师直接就问题给出指导和建议被认为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等等。针对中国文化背景

4、下的国民性格,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的研究,同时对西方舶来理论进行改造,并积极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今后我们一方面要从理论上继续探究国人的人格结构、心理健康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中国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另一方面,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背景,研究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特有文化的范围内描述、解释中国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形成机制、表现特点和改善的_方法。针对中国人特有的特点,进一步构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无可否认,西方的心理健康服务研究历史较久,成果也较多,因此以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为出发点,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如果只停留在“拿来主

5、义”的模仿阶段,而不进行反思、不进行突破,就不可能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真正为在中国社会文化下生活的人们服务,就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2需求方的需求满足问题2.1促进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行为外化本课题研究显示,虽然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态度都倾向积极,但是人们对待社会心理咨询的态度则比较保守,尤其体现在咨询需求认知和人际开放性上。这说明国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外化为求助行为。这种现象有诸多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我国心理咨询发展较晚,人们对其的了解不足有关。目前心理健康的服务形式多是一对一的咨询,心理咨询师是个什么样的职业?

6、心理咨询师能帮助人什么,不能帮助人什么?对心理咨询师吐露心声是否安全?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有哪些是来访者可以拒绝的?这些疑问单凭在心理咨询机构接待处的一面之词,是难以让来访者释怀的。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我们保守的国民性格有很大关系。贸然接受一个陌生神秘却又要完全坦诚的心理服务必然变得虽然有吸引力,但却少有人愿意以身试“险”。鉴于这些原因,心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克服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行为外化。2.2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本研究中针对国民需求服务方式的调查显示,国民所需心理健康服务(或曰排解心理问题的方式)优先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与亲属讨论、向亲戚朋友咨询、科普宣传、与心理专家面谈、社区健

7、康教育与促进、与医生面谈、网络服务、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书信咨询、自我反思;而青少年学生的服务途径居于前列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向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等。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主流却只有咨询一种方式,咨询的特点限制了心理健康服务市场需求充分表露,而这种市场的未开发甚至又造成一种心理健康服务供过于求的假象使得心理学的学习者甚至从业者会大量转行。如何更好的利用心理学知识灵活服务于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地方是当前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2.3发展性服务内容的强化心理咨询更倾向于治疗性服务,对于国人来说更是如此,人们通常都是遇到严

8、重心理问题时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然而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是治疗,早已有发展性服务的理念提出。本课题组在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效果时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辅导后会有明显改善的症状性辅导和一般健康辅导来说,代表个体潜能的发展性心理品质则在辅导后并无明显提高,这说明发展性心理辅导应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而不适合采用心理咨询的服务方式。本研究对城市社区人群心理健康需求服务内容的频次统计表明,社区民众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依次为家人健康、子女教育与亲子关系、自身的身心问题、人际关系、婚恋和感情、生计与生活、社会与环境适应、精神疾病预防、危机干预、物质依赖。其中子女教育与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社会与环

9、境适应等大多都属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内容。基于这些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针对广大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有效程度与其服务方式之间也有重要关系,而前述我国目前服务方式单一的现状,也必然导致其有效服务内容的单一倾向,即通过个体咨询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内容较少,还有很多服务内容因为其服务方式的限制而未能充分满足。3服务方的质量提高问题3.1提高行业准入标准3.1.1专业背景在对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要求不尽相同。比如,美国对心理咨询师申请人要求的最低进入水平是硕士,且必须是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专业毕业(江光荣,夏勉, 2005);而临床心理学专

10、业毕业者若要独立从业,则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者均可独立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姚萍,钱铭怡, 2008)。在我国台湾地区,由于选择临床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人数经常超过预期,为了解决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的探讨与思索,后来决定采取“保质弃量”的人才培育策略,将临床心理工作人员培育工作的重点放到硕士层次,将临床心理师考试资格也提高到“硕士且具有一年精神医院实习经验”的高标准。在台湾的专业人员考试里采取如此高标准是前所未有的(柯永河, 2008)。相对来说,我国心理咨询师的准入标准较低。在我国大陆覆盖面最广的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尽管对参考人员的专业背景

11、和受教育程度及培训小时数也有规定,但许多机构在执行时却失之过宽:基础知识的门槛较低,多数培训都是短期速成,很难达到本应达到的效果;且因利益相关,某些培训机构为了多招学员,提高通过率,甚至出现帮助学员造假其咨询实践经历等行为。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资格证应试条件,并严格执行。3.1.2人格特质如果说专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来说很重要,那么个人特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更为重要。McConnaughy(1987)强调,有效的心理咨询更依赖的是咨询师的人格特征,而不是知识与技巧。由于人格特质对于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美国学

12、者Pope和Kline(1999)呼吁,在心理咨询培训项目招生以及对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过程中应考虑个性因素。英国学者Thornicroft等(2006)也提到,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人格特征和态度因素是有必要考虑的,这在受训对象选择阶段是最重要的,接下来才是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在招聘阶段也应注意人格特征和态度因素的识别,尽量不任用不合适的候选人。在英国,要获得“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就需要满足个人特质方面的要求(王丹君,2007)。英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协会关于咨询和治疗的伦理规范和执业完善框架中,也有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人员个人品质方面的要求,包括共情、诚实、正直、达观、尊重、

13、谦虚等(石国兴, 2004)。在德国,由于有许多人希望参加心理治疗的培训,申请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例如申请参加精神分析培训者需要经过三次访谈式的评估,通过者方可参加培训;申请参加行为治疗的培训也需要经过两天的考核筛选。因此,进入心理治疗培训者,通常都是心理学系或教育学系毕业生中的优秀者(钱铭怡,严俊,肖泽萍,赵旭东,施琪嘉, 2010)。相形之下,我们目前在这方面还几乎是空白。事实上,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队伍,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服务对象的保护,也关系到从业人员的绩效与工作满意度,关系到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和专业组织很有必要就此进行探讨,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及

14、人员甄选制度,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有能力探寻心迹和理解人生,点燃人们心灵中的真善美,激发人性的光辉!3.2采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分层次培养模式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属于非学历培训,即满足准入条件的人(拥有一定学历的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必须通过相关单位组织的培训,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证书考试取得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资格,心理学专业的学位证书等不能等同于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书。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采用的是一劳永逸制,即一旦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再无硬性的必修培训需要参加。国家针对心理咨询师的再培训以及国家咨询师资格的持有并无详细的政策规定出台,咨询师在通过职业资格培训后再参加培训多

15、是根据自己兴趣以及经济能力等自主选择。这使得我国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并非心理学背景又没有参加咨询师再教育培训的咨询师的素质更是让人堪忧。是否需要规定心理咨询师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仍然有必修的培训课程?这是目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管理首要需要回答的问题。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从当前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对接受培训的评价来看,从业人员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但各种非学历培训时间过短,且培训标准混乱,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目标人群定位混乱,培训性质区分不清,因而培训作用受到质疑。因此急需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以及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规范化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很好的结合。然而针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管理,我们却要首先提到一个问题:我们将采用哪种培训模式来培养咨询师?美国对临床心理学从业者的培训模式有“Boulder模式” (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和“Vail模式” (实践者模式)两种。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由美国心理学会于1949年确立,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既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娴熟的临床技能;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又确立了实践者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降低了对学生科学研究方面的培养要求,更多地强调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学院式的研究人才(姚萍,钱铭怡,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