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课《古诗类复习》导学案(二)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977548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模课《古诗类复习》导学案(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模课《古诗类复习》导学案(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模课《古诗类复习》导学案(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建模课《古诗类复习》导学案(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建模课《古诗类复习》导学案(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模课《古诗类复习》导学案(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模课《古诗类复习》导学案(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三、怎样解答古诗鉴赏中的“鉴赏景物型”考题?合作运用】、咏怀古迹?其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运用古诗鉴赏的“四看,领悟登高各联的内容。第七九琛时课题:唐代诗歌知识要点:作家作品、古诗体例、读诗方法、鉴赏景物完成教材梳理P33、34“语文常识梳理”第47题,掌握古诗相关文学常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完成率评价正确率评价100%80%60%100%80%60%三、赏析以下名句:1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教学新课】一、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知识的相关知识。2、无边落木萧不尽长江滚

2、3、艰难苦恨繁潦倒新停浊 擎飘衣裳起敛容暮去朝来颜但故4.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东船西舫悄无言, 座中泣下谁最多,A.主人忘归客不发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B.C.5.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C.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一手是坐长叹(坐下)C.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B.D.我从去年辞帝京转轴拨弦三两声,去来江口守空船,D.)主人下马客在船解释有误的B.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D.他生未卜此生休(预料)未成曲调先有情绕船月明江水寒秦时明月汉时关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李白与杜甫齐名,

3、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B.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C.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D. 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合作指导】、知识总结:1、2、学情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优秀良好合格优秀良好合格学习状况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作业布置:、蜀道难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四、秋兴

4、八首(其一)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完成率评价正确率评价100%80%60%100%80%|60%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chti)霜鬓(bin)惘然(wang)迁谪B.潦倒(liao)琴弦(xuan)石栈(jian)(zhe钿头C.猿猱(rou)崔嵬(wei)吮血(shun)(dia贾人3)D.锦瑟(s?)猿啸(xiao)咨嗟(ji)裂帛(b6)2.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钩连潦倒地崩山摧群山万壑B.峥峰谪居冲波逆折篮田生玉C.咨嗟惘然扪参历井海誓山盟D.崔嵬整顿司马青衫杜鹃啼血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5、,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明年秋,送客溢浦口明年秋,送客溢浦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似诉平生不得志【教学新课】一、结合学过的诗文,思考:音乐描写的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种类?【合作运用】一、在琵琶行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音乐?二、反复诵读第二单元的诗歌,比较不同诗人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第一fH二琛时课题:古体诗知识要点:文言知识、鉴赏名句、分析形象完成教材梳理P35“课文内容梳理6-13题,理解每首诗的主要内容。【合作预习】完成率评价正确率评价10080%60%100%80%60%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命运有什么相同?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句三、如

6、何理解锦瑟的意境四、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13、14、15、16大弦嘈嘈如小弦切切如急雨,冰泉私语。.凝冷涩弦凝绝不通声暂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道题倦夜竹凉侵卧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重露成杜甫野涓滴,暗飞萤自照,万事月满庭干戈里,本诗写于安史隅。稀注之乱刚刚平息之后。星乍有1、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在这幅图画中,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幅图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指导】、知识总结:、学情评价:1、学习状况评价;2、学习过程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优秀良好合格优秀良好合格【总结反思】三、陶渊明在描写田

7、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是如何描写的?【课堂检测】完成率评价正确率评价10080%|60%100%80%60%一、默写%1、西当太白有鸟道,0,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o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愁空山。5、,o飞湍瀑流争喧砾崖转石万壑雷。6、剑阁峥峡而崔嵬,o7、江间波浪兼天涌,o,孤舟一系故园心。8、,。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9、画图省识春风面,o千载琵琶作胡语,o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o11、,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12、,o转轴拨弦三两声,未

8、成曲调先有情。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律诗格律严密,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 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9、且一韵到底。2.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3. 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句与句之间有“黏对”等现象。二、古诗鉴赏的“四看1、看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2、看作者: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3、看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4、看注释:难理解的词语;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三、鉴赏景物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2、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3、解答分析:古代诗人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同时十分注意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

10、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4、答题步骤:%1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1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1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合作运用】咏怀古迹?其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

11、”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这两句对仗工整,内涵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二、运用古诗鉴赏的“四看”,领悟登高各联的内容。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己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

12、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第七九琛时【合作预习】一、完成教材梳理P33、34“语文常识梳理”第47题,掌握古诗相关文学常识。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1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1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

13、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1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三、赏析以下名句1、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歌结句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琵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的主题。“昭君怨”正是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也正是飘零西南的诗人的故园之情。这怨思这哀愁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人们的心,昭君故事被后人谱写成各种曲目,传唱至今。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14、江滚滚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多病,以至需要停杯戒酒。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首两联的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这一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教学新课】一、古体诗和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颈联:“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杜甫是独自一人,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己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尾联: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艰难”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