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977385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度(参考样本)1 目的为了切实做好较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管控工作,提高事故纵深预防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各类事故发生,实现公司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特制订本责任制。2 适用范围本制度对公司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单位以及各级各类人员开展较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管控的职责、方法、处置程序及考核要求等做出了严格规定。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3)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等4 术语与定义(1)较大危险有害因素(Major hazord,简称

2、MH),是指导致或可能导致较大伤亡事故或职业健康损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2)较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Major hazord identification,简称MHI),是指识别较大危险有害因素的位置、可能导致事故以及确认其风险控制措施和管控状态的过程。(3)风险控制措施(Risk control measures ),是指为防止危险有害因素诱发事故而采取的工程控制、管理、防护以及异常应急措施。5工作职责5.1公司主要负责人是开展MHI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及有效性全面负责,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5.2 公司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总监)协

3、助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MHI工作开展的全过程。5.3 公司安全生产部是开展MHI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并承担公司层面的组织、指导、考核等主要职责。5.4 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本单位开展MHI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在本部门、本单位开展的全过程负总责。5.5 各级各类人员应按照本责任制要求,积极参与并履行好各自职责。6 工作要求6.1 公司主要负责人应明确对开展MHI提出要求,为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专题培训、外聘资源、专项检查等提供保障,定期听取该项工作的专题汇报并为持续提升MH管控水平提出要求。6.2 公司分管安全负责人(

4、安全总监)协助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MHI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具体指导、督导该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定期召开协调和促进专题会,对该项工作开展质量负责。6.3 公司安全生产部作为推动MHI工作的主责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6.3.1 组织关于推动MHI专题培训;6.3.2 负责编制实施推动MHI工作方案,报分管负责人审核和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6.3.3 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MH及MHI的工作标准、方法及技术指南,并组织相关层次的教育培训,确保标准及指南得到系统理解,掌握具体工作方法;6.3.4 负责组织制定实施MHI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6.4 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单位的主要负责

5、人应按照公司制定的有关MH和MHI实施方案、标准及技术指南,组织好本部门和本单位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该项工作,针对本部门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细化工作方案,并建立健全各类实施记录。6.5 各级各类人员应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相关专题培训,领会和掌握开展MH的方法、知识和技能,及时完成公司及实施方案规定的职责要求。7 附件7.1 相关文件(1)工作危害辨识指南(2)风险评价指南(3)较大危险有害因素清单7.2 相关记录(1)工作危害辨识记录(2)较大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评价信息表(3)较大事故隐患管理台账(4)较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一、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区别和联系二、要准确理解相关基本概念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目

6、的是什么?四、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路径是什么?五、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思路六、风险评价需要关注的因素七、2010年一车间危险源辨识表、风险评价表及不可允许风险及控制一览表一、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区别和联系:(一)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区别危险源与事故隐患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检查不到位、制度的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重大事故隐患和管理上的缺陷。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

7、隐患,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特大安全事故有重要的意义。危险源强调生产场所、设备或设施中存在固有能量(物质)的多少,而事故隐患是出现明显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缺陷)的危险源。(二)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重大事故隐患是指事物所处的一种状态。通

8、过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可以改善的,直至达到安全状态。但重大事故隐患并不一定存在于重大危险源处。辨识应重点关注客观存在的危险源,危险源描述应准确。不应把危险源与隐患混淆。(三)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实际工作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二、要准确理解相关基本概念。1、五个基本定义:1)危险源:a.可能导致伤害

9、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b. 可能导致人体受伤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2)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受伤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4)可容许(接受)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容许)程度的风险。5)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评估由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并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过程。2、如何准确理解上述基本定义?1)纯粹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的破坏不在职业健康安

10、全管理体系控制的范畴之内。2)评价的不是危险源(因),而是风险 (果)。3)标准中没有重大危险源的说法,应当分级的是风险。 可以将重大危险源理解为能够导致重大风险的危险源。4)判断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基本准则是组织的法律义务和其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危险源辨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施加影响。因此,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当考虑预防、控制或施加影响的必要性。例如“一般办公活动中的电脑的辐射”、 “订书器伤手”之类,识别这类的必要性不强。要突出重点。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当考虑预防、控制或施加影响的可能性。例如,“地震

11、”、“洪水”等自然灾害,目前还没有控制这类风险的可能性,要识别其次生灾害所导致的风险。要结合实际。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应考虑预防、控制或施加影响的针对性。1)既然是为了预防、控制或施加影响,就必须站在其实施主体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个主体就是各岗位的员工。因此,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的描述必须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容易理解和记忆。2)成功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可以直接作为员工上岗或转岗前的安全教育教材。对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以及如何预防,劳动者有知情权,用人单位有告之的义务,如果我们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不能用于向劳动者履行告之的义务,那么这样的辨识、评价就

12、是不成功的。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的描述要简洁、直观、通俗易懂,不要有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或推论的成分。不是辨识的危险源越多或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越多越好,过犹不及,不要让员工感觉到是为辨识而辨识,为评价而评价,要把有益于预防、控制或施加影响作为考虑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四、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路径是什么?五步骤:活动(设施、场所)能量释放约束条件风险或健康损害(受伤、疾病)危险源。l 1、活动1)员工的职业活动,包括生产作业活动(运输物流、设备维修作业),管理业务活动(办公、采购、仓储、检验)等;2)为了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所必须的、在工作期间由组织提供方便的辅助活动(生产准备、饮食饮水、

13、住宿、乘用交通工具)3)为了组织需要所从事的其他工作4)非常规的活动,例如应急活动等主要的职业活动类型:基本的生产作业活动:原燃材料准备、原燃材料转场、生料制备、煤粉制备、熟料烧成、水泥制造、水泥出厂支持性活动:设备维修、基本建设、餐饮住宿、出行、文化娱乐、用电用气、运输管理活动:库房管理、消防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现金管理、相关方管理与活动相关的辨识、评价注意点:1)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设施、场所作为补充;2)针对的是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而非其他安全;3)主要考虑从事作业活动中面临的风险,其所“制造”的风险,谁受害谁辨识;4)相同的危险源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活动中导致风险的可能性不同;相同

14、的风险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活动中,对于不同的人员其危害程度不同。l 2、能量释放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失控主要来自于能量异常释放的作用或员工自身能量的超常规付出,其结果就会导致受伤或健康损害。风险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的释放程度(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分类:动能、势能、风能、水能、声能、热能、电能、光能、辐射能(粉尘?)、化学能(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挥发、腐蚀)、生物能(致害或有毒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传播、渗透与袭击)、机械能(低温、潮湿、昏暗、凹凸不平的工作环境诱发自身的能量释放。)健康损害: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不良身体或精神状态。健康损害是风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受伤)。要充分

15、识别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就必须明确辨别出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能量的种类,释放的形式,其约束的方式和可靠性。l 3、约束条件约束是指对能量的异常释放的约束。约束条件的可靠性与风险暴发的可能性成反比。约束条件的种类:1)能量释放的源头安全防护设施(硬件投入)。2)能量释放的终端个体防护(劳保用品)。3)能量异常释放的诱因天灾的防范与人祸的控制。天灾的防范:地震、洪水、泥石流、雷击识别自然灾害导致的次生灾害;防护设施与应急物资准备;应急组织机构与应急措施及演练。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约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侥幸、惰性、麻痹、逆反、逞能、冒险、厌倦、技能差、情绪波动、环境干扰意识:承诺(诚信)、教育;能力:培训;规章制度:传达;监督:检查考核、督促整改。对约束条件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的评估是风险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l 4、风险(受伤或健康损害)常见的职业风险:火灾、车辆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烫伤、危化品中毒、听力下降、有害气体吸入、食物中毒、视力下降、辐射伤害、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其他意外伤害等风险分类方法: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