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977088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及对策单位:尉犁一中姓名:杨夏鸽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交通更为 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 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 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 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关键字:思想孤僻 问题家庭 家庭教育加强沟通 转换角色眼下的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社会下的学生在心理上 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 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我 们不难发现许多平日被我们奉为“自然而然”事实上却似是而非的

2、现象。学生的孤僻心理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学生,不 像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 此,我们更有必要寻找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 种现象的根源,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孤僻”现象产生的原因1 、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 这么几种: 一是家庭不和睦, 父母关系紧张, “大吵三六九, 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 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 离异(统计数字表明,现在的离婚率将近22% ),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

3、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 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 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 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 罪道路。2 、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 伐。生活的节奏更快, 竞争意识更加突出, 危机感更加强烈, 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 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 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 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

4、“陌生感”和“距离感”, 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 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3 、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 紧张。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 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 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 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 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 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中学 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

5、理很惭愧,如 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非常心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切。“文革”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 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 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 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 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 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 “棍 棒相加” (据一位全国优秀辅导员对某小学的调查,全班48 名学生,没有挨过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 人, 27% 的家长用棍子),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

6、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 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 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 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 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 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 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 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 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

7、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 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 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 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 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 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 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 种胆怯、怕事、怕和人交往的不良心理。二、减少“心理孤僻”现象的对策1 、 加 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

8、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 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 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 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 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 “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 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 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 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2 、 加 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9、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 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 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 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 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 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 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 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 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又是朋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

10、角色,既是长者,友。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 心理知识, 并按 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 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 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 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 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 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 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 尊重孩

11、子的人格。 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 一类的话。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尊重孩子意见。多说:“你自己决定”。常交谈。(10)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4 、 创 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 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 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容易形成依赖式的自卑心理, 颇难打破,将来离家步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 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

12、而行;周末 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 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 个人独处的寂寞。5 、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 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 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 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 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总之, 在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 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 践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学生不健康心理 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学生不良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 围的普遍性,要消除不健康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 要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不良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 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书籍:1 、家教(赵石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7 月第二版)2 、家庭教育热门话题(刘元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 年 2 月第一版)3、小学生心理学 (王耘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