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根据课文提问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97507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根据课文提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怎样根据课文提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怎样根据课文提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根据课文提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根据课文提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根据课文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好问”是孩子的天性。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的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那么,我在课堂上是怎样引导学生问起来的呢?我想,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课堂中哪些地方值得问,应该怎样问?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新授前提问。学生可根据课题和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为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包括读文、圈生字读、画自然段因此根据课文独立提

2、问是有条件做到的。那么怎样提问呢?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去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其实这和做任何事情是一个道理:不能急于求成,慢慢来。最开始的阶段,我是让学生随便提问,学生的问题天马行空,很多都是不着边际、无价值的。但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打开了学生的嘴,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如果有幸其中的某人忽然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便会立刻让老师把自己提的问题记到黑板上。这时,学生们高兴得就像是中了头彩一样。当全班同学对于提问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道:“想不想提出好问题,让老师把你提的问题记到黑板上,让全班同学都带着你提的问题学习课文?”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自然是一呼百应地同意。于是教师便

3、教给学生一些较为基本的提问方法,比如:可以用“谁”“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语言作为思考的引线来组织提问的语言。有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后,学生们的提问明显地有了改善,不少同学能提出较为有价值的问题了。如果仅以此为满足,那么学生是不会有进一步提高的。我又在想: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有了,下一步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升学生的提问质量?提高问题的准确性?普及提问的层面?于是我就在梳理学生的问题上着手进行改进。帮助学生分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太简单,不用提?比如:我在教授第五册语文找骆驼这一篇课文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谁找骆驼?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围绕着找骆驼发生了哪些故事?告诉我们什

4、么道理?以上这些问题无疑是受了我前期方法指导的影响,学生们能够把全文的问题较为准确地提出来。但也出现了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如:找骆驼干什么?这个商人是干什么的?教师一反往常对无意义问题的淡化处理,而是将这些无用题也列入黑板之上,我们也来现场剖剖“麻雀”。通过分析,同学们大概地知晓了那些不用思考和读文,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就不是重要的问题,不用提出来。还有就是和本课没有关联的,像 “这个商人是干什么的?”这类问题也不用问。我只能说是让学生“大概”地了解,因为我知道语文知识有很多是靠意会,靠感知,靠积累,而非靠概念上的定义强加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明辨是与非。二、新授时的提问。如果说课前提问是一种

5、统领全文的开胃酒的话,那么教师授课时学生的提问就应该是“美味大餐”。因为课前提问毕竟是在学生自己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们因为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是提问出现不可避免的局限。但课堂提问就有所不同了,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有方向,有目的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建立在一定感知的基础之上,学生们是由“不会”学到“会“,又由“会”生成的新的“不会”。这种“不会”是经过思考后筛选出来的更细致、更深层次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深入的了解与理解,学生才感悟出了每篇文章隐藏的内涵。那么这一“主餐”该如何下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感知:首先从课文的字词理解入手,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如

6、:我想知道“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微笑着面对生活”是什么意思?因为字词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试想:学英语如果连字母都不认识又如何能谈得上读懂一句话呢?同样道理,只有懂得字词的意思,才能明白这句话讲什么,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去感情朗读。其次,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提问,如:掌声一课,一共有几次掌声?第一次掌声是因为什么?第二次掌声又是因为什么?英子前后有哪些变化?这就是通过学文、读文后产生的疑问,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课文的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三、新授后提问。一道大餐享受完毕应该品尝甜点了,而新授后的提问就像是这道用餐过后意犹未尽的甜点。教师认为新授后的提问可以从着眼全文的角度去提,起

7、到深化主题,加深理解的作用。比如说:你喜欢谁?为什么?老爷爷做得对吗?他应该怎样做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这些问题的解决多是对本文学习的总结深化与查缺补漏,也是为高年级学文概括中心思想打好基础。因此,这种结课时的提问也是十分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实践,我们班的学生在前两项的提问上有很大的进展,尤其是新授前的提问,几乎所有重要的问题都能从学生们的口中流出,教师只需要将他们提问的语言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使其规范即可。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能为问而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掌握问的方法与技巧。不然,问的问题琐碎,没有质

8、量,使问问题流于形式。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指示,交给了方法就是教给了学生“点金成石”的指头。让学生学着提问题是有难度,但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以鼓励为主就一定会取得进展的。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只要我们能正确的引导,学生一定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第九课的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的京城,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人。知有儿童挑促强,夜深篱落一灯明。(挑:捉)

9、解释: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单独倍:加倍)解释:“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译文:长江浩浩荡荡地冲过天门山,江水在这里打着回旋,急转而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一片小船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译文: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1、查字典:“旅”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再查音节_;“阔”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部,再查_画,它是_结构。“威”字用数笔划查字法应查_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