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铜盆溪边坡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97422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铜盆溪边坡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湖北铜盆溪边坡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湖北铜盆溪边坡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湖北铜盆溪边坡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湖北铜盆溪边坡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铜盆溪边坡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铜盆溪边坡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1 前言11.1任务由来11.2目的任务11.2.1目的11.2.2任务11.3边坡概况及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划分21.3.1边坡概况21.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划分21.4勘察方法、执行技术标准及完成主要工作量31.4.1勘察方法31.4.2执行主要技术标准31.4.3主要工作量42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52.1自然地理52.1.1地理位置及交通52.1.2水文气象52.2区域地质概况63边坡工程地质特征83.1地形地貌83.2地层岩性93.3地质构造103.4水文地质条件123.5边坡岩体性质123.6勘察区周边环境及人类工程活动143.7不良地质作用与现象153.8边坡岩体类型及基本质

2、量等级163.8.1边坡岩体类型163.8.2基本质量等级174边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184.1边坡岩体分区及定性分析184.2稳定性计算274.2.1计算方法274.2.2计算参数的选取及建议值284.2.3计算剖面的选取304.2.4计算工况314.3稳定性评价315边坡治理方案建议326结论33附图:1、*新县城铜盆溪桥东头高边坡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2、*新县城铜盆溪桥东头高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20份)3、*新县城铜盆溪桥东头高边坡探槽素描图(1:100)(5份)附表:1、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2、影像资料1前言1.1任务由来*县新县城铜盆溪桥东头高边坡是因1

3、997年修建城区主干公路中环路(信陵镇西壤坡)时切割山体而形成。由于爆破松动及公路切坡后地势变陡,且对坡体没有进行支护,目前常有小规模崩塌发生,崩塌的块石曾砸毁挡墙,堵塞交通,严重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县有关部门将该段边坡纳入规划治理范围。受*县新县城高边坡治理中心的委托,我单位承担*新县城铜盆溪桥东头边坡治理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1.2目的任务1.2.1目的本次勘察目的是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岩土取样试验、物探浅震探测、地质调查研究等勘察手段,查明边坡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其稳定性,为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提供资料依据和参数。1.2.2任务查明边坡区内及周围地质环境条件,包括

4、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状况,查明边坡类别和潜在的破坏方式。查明边坡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对主要结构面,查明其类型、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组合关系、力学性质、与临空面的关系和充填情况。对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稳定性评价,提供边坡防治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查明不良地质现象性质与范围及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主导因素,触发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评价高边坡目前稳定状况,预测高边坡在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组合条件下的稳定程度,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价。提出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的建议。1.3边坡概况及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划分1.3.1边坡概况*新县城铜盆

5、溪桥东头高边坡位于*新县城主干公路中环路白土坡路段。东起*县电影院住宅楼,西至铜盆溪大桥东端桥头(桩号0+005+5m),全长约505m。边坡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向(桩号0+004+00m),局部近东西向(桩号4+005+5m)。边坡高度在2-49米之间(自中环路路面算起),坡顶最高高程393.16m,坡脚中环路面由西至东高程344.84355.29m 。东西两头因人工切坡坡角较陡,达40-65,局部为80,边坡区中部较缓,坡角为20左右。边坡总体为岩质切向坡,局部为岩质顺向坡。坡体岩性主要由三叠系*组第三段(T2b3 )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泥灰岩、薄层状泥岩构成。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切坡地段坡

6、体较陡,并产生了卸荷拉张裂隙,致使切坡处岩体较为破碎,稳定性较差。1.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划分高边坡地处第一次移民新城黄土坡和第二次移民新城西壤坡之间,现有许多厂矿、企业、商业和居民点沿中环路两侧分布。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交通条件已使边坡区和周围成为*县新的经济发展中心。如果边坡出现失稳,将使中环路主干道停止营运,严重影响*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将本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一级。1.4勘察方法、执行技术标准及完成主要工作量1.4.1勘察方法1.4.2执行主要技术标准工作中严格执行了有关规范与规程,并严格按其技术要求实施,各项工作均达到设计与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主要执行规范和规程有:工

7、程地质手册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50021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勘)查技术要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DZ/T017097)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本次野外地形测量、探槽、工程地质测绘点、工程地质剖面测量等均采用全站仪进行;地震勘探仪器采用美国Gemotry公司生产的R-24型工程地震仪。1.4.3主要工作量本次勘查工作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1。表1-1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项目名称单位精度工作量地形测绘km21:5000.1地质与工程地质测绘km21:5000.1工程

8、地质剖面Km/条1:2001.373/20条节理统计点1:50035工程地质调查点1:50032结构面调查工作日1:20015探槽m 31:100372岩块样组17浅震剖面条1:2008层面抗剪强度反演条1:2001摄影照片张125*新县城第一期高边坡勘察治理工程设计工作已完成,现已进入招投标和实施阶段。前人对*新县城区高边坡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经验数据。本次勘察报告编制中,引用了有关勘察报告(尤其是与本工区相邻的中国地大(武汉)编制的狮子包边坡勘察报告)中的部分成果。铜盆溪东头高边坡勘察工作期间,得到了*新县城高边坡治理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致

9、谢。 2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2.1自然地理2.1.1地理位置及交通*县新城位于长江三峡之西陵峡与巫峡交接处的长江南岸,隶属于恩施州管辖,素有“鄂西门户”之称,*县紧邻长江黄金水道,上水可到达万州、重庆,下水可至宜昌、武汉、上海。陆路有318、209两国道可通达省内外。随着*长江大桥的建成,长江南北将接通,届时交通将四通八达,对*加紧建成旅游业、航运业、种植业为主的“山水型”风光城市更为有利。*新县城铜盆溪桥东头高边坡位于*新县城中环路白土坡段,处在铜盆溪大桥东头至*县电影院住宅楼之间。行政区划隶属*县信陵镇云沱村范围。2.1.2水文气象*县城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

10、17.5C,最高气温41.4C,最低气温9.4C。历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区内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113mm,历年最大降雨量1522.4mm(1954年),年最小降雨量694.8mm(1964年),日最大降雨量193.5mm(1982年7月5日),小时最大降雨量75.22mm(1991年8月6日)。每年的5 9月为雨季,期间降雨量占全年的60 70%。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北部,是最低排泄基准面。除长江外,区内分布有数条南北向冲沟,高边坡区西侧的铜盆溪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冲沟成为排泄地表水、地下水和生活废水的场所。2.2区域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本区属鄂西中高山地貌单元,由于长江三峡地区长期受地壳抬

11、升运动影响,河谷下切强烈,形成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的地貌景观。斜坡地段沟谷走向近南北向。地层本区地层区划属扬子区的*利川小区,以中生代地层分布为主,又以三叠系地层出露较为齐全,其中*县城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县城区内地层以中三叠系*组地层为主,按其新老顺序分述如下:三叠系中统*组第四段(T2b4):紫红色中厚至巨厚层含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薄层粉砂岩;三叠系中统*组第三段(T2b3):以浅灰色,灰黄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为主,上部夹灰绿色薄层至中厚层钙质泥岩,向下过渡至灰黄色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由下向上泥质成分增多,层厚392.0m,是组成本高边坡区的主要岩层;三叠系中统*

12、段第二段(T2b2):紫红色中厚层厚层泥质粉砂岩厚层状粉砂质泥岩、页岩互层,夹浅灰色泥质灰岩,底部为浅灰色角砾岩夹厚层白云岩。厚度52.7m;三叠系中统*段第一段(T2b1):下部为灰黄色、灰绿色薄层-纹层状泥质灰岩,向上过渡至厚层状含泥沙质灰岩,厚115m;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三段(T1j3):灰色,灰白色中厚层亮晶灰岩夹微细晶灰岩及角砾岩,厚度132m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二段(T1j2):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砾屑、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灰质白云岩及少量角砾岩,厚度323 m。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一段(T1j1):薄层灰岩,中厚层鲕状灰岩,中厚层碎屑灰岩,厚度313 m。区域构造本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

13、隆起带(川鄂褶皱带)中段,地处川鄂褶皱带与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的交接部位。主要构造形迹为一系列向北西外凸近于平行展布的弧形褶皱,自西向东由北东转为北东东,最后以近东西向嵌入淮阴山字型的秭归向斜中。在褶皱形态上背斜多属紧闭背斜,局部有倒转现象,向斜为复式向斜,次级褶皱发育,多沿主槽两侧呈平行斜裂式展布,其中官渡口向斜是其中一个次级褶皱。官渡口向斜总体走向东西,组成地层为三叠系和侏罗系,两翼对称,轴面为东西向近于直立复式向斜。*城区位于该向斜的南翼,组成地层为*组第二、第三和第四岩性段。新构造运动与地震自第三纪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间歇性上升运动与剥蚀,形成了多层剥夷面和多级阶

14、地;从第四系开始,地壳隆升强度有所加剧,尤以全新世时期隆升最快。在长江两岸形成了高陡岸坡,发育多级阶地和峡谷地貌景观。从川东鄂西长江各河段阶地相对高差和高程分析,本区域地壳运动具有继承性,现今地壳运动总体上以差异不大的整体缓慢上升为主,属地壳稳定区。据1:5万区域资料,勘查区距周边规模较大的断裂较远,其错动变形对勘察区的边坡稳定性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县城及邻近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均属于度区。因此勘察工作区边坡稳定性评价按度地震取值计算。3边坡工程地质特征3.1地形地貌边坡勘察区属中低山峡谷地貌单元,由于长江三峡地区长期受地壳抬升运动影响,河谷切割强烈,形成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的地貌特征。边坡区位于长江南岸*县城区白土坡中环路南侧。边坡勘察区最低标高为343.84m,最高标高为396.54m。相对高差为52.7m。山脊走向北东,自然坡度为2535。勘察区地势南东高北西低,坡向倾向北西正北。区内较大的冲沟仅见有一条,即勘察区西侧的铜盆溪,冲沟走向近南北方向,冲沟切割较深,呈V字型,两侧坡角为6080,谷底坡角为3045,切割深度1520米。勘察范围内里程1+002+00和3+504+50南东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