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97345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4)新人教版必修3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解析:选D。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而另一种生物逐渐消亡,D项两种绿藻为竞争关系。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因此而免遭天敌瓢虫的捕食,这是互利共生关系;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的食物不同,不是竞争关系;细菌和噬菌体是寄生关系。2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

2、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B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选B。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3(xx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

3、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选C。 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趋暗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为了使空气流通。4(xx大纲全国理综)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选A

4、。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xx江苏单科)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海拔(m)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选D。由表中数据可发现,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不同,其差异反映了群落垂直结构的

5、分层现象(不是水平结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A、B错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蝶类种数随之减少,说明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密切相关,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6(xx安徽理综)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选B。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

6、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1(xx广东理综)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 D捕食解析:选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的意思是说禾苗多时影响草的生长,草多时影响禾苗的生长,说明禾苗与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2非洲犀牛背上常有犀牛鸟停落,犀牛鸟停落后啄食犀牛背上的昆虫,昆虫与犀牛、犀牛鸟与昆虫、犀牛鸟与犀牛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A捕食、捕食、共生B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捕食、种间互助D寄生、竞争、竞争

7、解析:选C。昆虫寄居在犀牛背上,并从犀牛身上吸取营养,所以属于寄生关系;犀牛鸟啄食昆虫,显然是捕食关系;犀牛鸟在犀牛背上啄食昆虫,犀牛鸟与犀牛之间是彼此有利的,但我们很容易想到,两者分开后,是都能独立生存的,所以它们是种间互助,不是共生。3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解析:选A。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可以通过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来说明,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这个不能说明分层现象,因为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没有明显的层次;一片

8、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和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是指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性状不同而已,不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层现象。4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特征(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析:选D。A项中,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B项中,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C项中,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D项中,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

9、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项正确。5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解析: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竞争力强。6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选C。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云杉

10、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7(xx江苏苏北四市联考一)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解析:选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于人工选择,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8(xx辽宁大连双基测试)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1、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解析:选D。甲演替前后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不是初生演替。乙可表示裸岩上的演替。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解析:选A。群落演替会因为人类活动改变其方向;群落中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会改

12、变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10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D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解析:选D。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按林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为人工林后物种丰富度降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物种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增强。11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若环境条件稳定,

13、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解析:选C。从图中可知。N1和N2曲线所代表的是属于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存在着竞争关系,当环境条件稳定时,N1所代表的生物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故N2若不改变生态位,则势必被N1排挤掉,故A项正确;而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N1与N2所代表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出现将另一方完全排除的结果,故B项正确;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说明该处发生竞争排除

14、现象的几率较小,而若这些水体中环境因素较为稳定,则从图中可知,易发生竞争排除现象,故C项分析错误;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故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可能有较多的竞争排除现象,所以D选项正确。1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选B。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13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图B所示。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C。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请在图C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如图D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在_点附近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点附近时,表示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K值)。图D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