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教学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972609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之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花之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花之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花之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花之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之咏》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花之咏省份:广东 学校: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北海小学 姓名:周定玉 职称:一级教师 电话:0757-27759964 电子邮件:通讯地址: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北海小学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课前预习了解二、 完成课后习题二、 教学课题了解: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掌握:通过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语言和意境的优美。并能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学会仿写。三、 教材分析花之咏是黎巴嫩着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

2、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四、 教学方法1、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貌的配乐朗诵、学生的配乐诵读,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五、 教学过程活动一 回报资料理解

3、课题1、师:出示百度花之咏图片(来源:http:/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1)出示生字。(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

4、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3)齐读词语。4、指导书写“赠”活动三 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来源:http:/ 课文)2、你有什么感受?活动四 理解课文、探讨写法(一)多媒体出示句子,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

5、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二)内化语言,多样表达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三)拓展升华,领悟内涵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

6、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活动五 回归课文,把握重点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活动六、因课设练、拓展迁移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六、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风格隽永的散文,文字唯美,且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对于

7、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阅读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七、 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广东 学校: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北海小学 姓名:周定玉 职称:一级教师 电话:0757-27759964 电子邮件:通讯地址: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北海小学请提供100字左右个人介绍,个人介绍将会同案例在百度教育频道进行展示。周定玉,女,2009年8月参加工作,曾获得顺德区伦教街道优秀班主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有两篇论文获省级奖,多篇论文获奖,参加顺德区综合素质大赛获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