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创作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970784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大合唱》创作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黄河大合唱》创作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河大合唱》创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大合唱》创作(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大合唱创作之探究摘 要: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史诗巨作, 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代精神的诠释;这首歌 以黄河作为背景,高昂地赞颂了我国人民群众坚韧不屈的意志,以高度统一的艺术性与思想 性赢得了音乐界的广泛推崇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从鲜明的时代感、浓郁的民族风格、多 样的形式与创新的调性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风格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黄河大合唱;风格;坚韧不屈的意志;思想性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一部大型的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从诞生起就一 直流传至今,不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的角度看,这部作品都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作品的 音乐形象充满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战斗精神,其中黄河

2、便象征着中华文明,揭示了人民群 众所遭受的沉重的灾难以及敌人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 面,充分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无可战胜的气概,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 的壮丽画卷。以下,是笔者对黄河大合唱创作风格特点的分析,以期为广大音乐工作者 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帮助。一、鲜明的时代感黄河大合唱鲜明的时代感在歌词与谱曲两方面均有体现,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歌词内容。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全国形势十分紧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诗人光未然在行军时两渡黄河,受到澎湃奔涌的母亲河的启 发,在五天之内于病榻上口授了黄河大合唱全曲的歌词

3、。歌词充分展示了当时的历史面 貌,充满了时代感。它分阶段讲述了华夏大地惨遭日寇践踏的危难情境及中华儿女宁死不屈 抗争的英勇事迹,鼓舞了当时全国各地人民抗击日寇的决心。词作者通过当时的重大历史事 件抒发了民族的壮志豪情,喊出了“保卫黄河”这一极富时代感的口号。除了歌词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感召力外,交响曲本身也体现了震撼人心的时代风格。在第 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前奏就以铿锵有力、高亢嘹亮的船工号子开场,急速的旋律将民 族危亡的紧迫感展现了出来。到了乐章中部,“划呦,冲上前”的核心曲调反复出现,不断变 化音程和节奏,构成了一种战歌形式的旋律,充分表现出了当时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狂风巨 浪般的敌人抗争的

4、顽强斗志。到了黄河怨这一乐章时,音调由慷慨激昂转为低婉悲伤, 将当时中国妇女惨遭日军欺凌的场景再现出来,力量柔软但催人断肠,充分表达了当时广大 民众的愤慨之情。而保卫黄河这一部分的乐曲明快有力,采用了轮唱的演唱形式,将“保 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豪迈决心传达得淋漓尽致。怒吼吧!黄河这一章则是 黄河大合唱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整章乐句的节奏感鲜明,音调极富个性,形象地将黄 河惊涛骇浪的景象拟人化,以怒吼的表情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激愤。乐章旋律排山倒海、雷霆 万钧,将黄河大合唱的时代主题推到了顶点。这一乐章中反复采用了同音、附点、连续 三连音等表现方式,充满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感,将当时民族命运的

5、变幻莫测展现了出来。层 层递进的旋律犹如战鼓般越发激烈,将人民军队势不可挡的进取精神描绘得极为生动。二、浓郁的民族风格要分析黄河大合唱的民族风格就要先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类型有所了解,具体来讲, 民族特色歌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我国五声调式旋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 歌曲;二是取材于民族基本音乐模式的歌曲,如以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唱 段、说唱歌曲、古曲等为创作框架谱写的歌曲;三是不以传统五声为基础的创新歌曲,它们 多通过旋律大小、音调色彩等建设自身的民族特色。在黄河大合唱中,上述三种民族特 色音乐,歌曲多少都有涉及,可以说正是种类繁多的民族特色音乐构成了整部作品浓郁的

6、民 族风格,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冼星海在谱写黄河大合唱时就曾立下豪言壮语, “创作出整个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大合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深入研究各民族的音乐语 言与风格特点,转化成适合展现抗战精神这一题材的音乐元素并将其写进了作品当中。当然, 在借鉴民族音乐的同时,冼星海并没有固步自封,他还融合了部分西方音乐的谱曲模式来装 点作品,这就使得黄河大合唱既良好地表现了民族特色,又具有了一定科学理性思维, 更加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全曲8 个乐章均能提炼出饱含民族风格的元素。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咳呦、咳呦” 的船工号子就是黄河流域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合音低、领音高的主题唱法将沿岸人民的风 貌与

7、品格更好地展现了出来,“民族风”十足。在第二乐章黄河颂中,曲作家借用了民族 音乐中“颂”的一般音乐体系,高歌了黄河的坚强与伟大。接下来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中, 冼星海选用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三弦进行伴奏,充分调用了地域民族的音乐框架,尽展黄河的 澎湃之势。而黄水谣这部分则是由民谣体谱写的单三部曲目,音调简单的民谣旋律朗朗 上口,易于传唱,丰富了整部作品的曲式风格。河边对口曲这一乐章的曲子写作中,冼 星海甚至用到了山西口音的民歌来加强黄河大合唱的民族特色,方言的对唱与二部合唱 中伴以锣鼓声,更增添了地域气息。除此之外,冼星海还用到了二胡、唢呐等民族器乐,可 以说,这一乐章是民族风格最为丰富的部分,浓郁、

8、亲切、质朴的乡土味儿感染了一代又一 代的人,传唱度十分高。另外,在保卫黄河这一乐章中,冼星海突破性地选用了极富民 族特色的衬词装点轮唱,“喽咯喽咯”的伴唱增强了活跃的气氛,使得曲调更为雄伟多变。除 了上述的几种展现民族风格的方式外,冼星海还用到了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笔者 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三、多样的形式与创新的调性从合唱形式的角度而言,黄河大合唱汇集了齐唱、领唱、对唱、轮唱、两部合唱、四部 混声合唱、男女独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其种类之多、之全是其他合唱作品所不能比拟是。例 如,保卫黄河乐章中,冼星海安排了男女对唱、轮唱的方式,层层递进的旋律加强了乐 章的紧迫感,将国难当头的迫在眉睫之势展

9、现在观众眼前,感染力十足。四、结语总之,冼星海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下,对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具 有重要意义。他声乐艺术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价值,为我 国大合唱这种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唤醒民 众、激发人们的斗志、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并对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极 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留下的创作经验永远是我们珍惜和学习的宝贵财富。参考文献:1苏梅从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特色J.戏剧之家.2013(11)卓成华.冼妮娜父亲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J.中国老年.2015(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