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96616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 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FD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随机、对照法分组,A组50例行中医综合治疗,B组50例单行中药治疗, C组50例行西药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FD患者临床 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间比较:治疗前 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内比较,较之治疗前,三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V0.05)。A组临床疗效明

2、显优于B组、C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 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综合治疗FD,有效且安全,值得深究推广。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不适、 嗳气、早饱、上腹疼痛及灼烧感为临床特征的一组非器质性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 而无明显组织形态学、生化指标改变,其患病率约为25%30%1-2。虽然此症 属非器质性病变,但因其患病率高、持久不愈、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 者的身心健康。我院自2012年起,采用中医综合治疗FD,获得了满意疗效,现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功能性消 化不良(FD)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在1年内,消化不良症状持续4w 以上;内镜检查提示无胃、十二指肠、食管的溃疡、糜烂、肿瘤性病变,且无上 述疾病既往史;经X线、B超、CT等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及胰腺病变;无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病、肾脏病、精神病存在;无腹部手术史。排除合 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不能主述不适症状、处妊娠或哺乳期者。其中,男 73 例,女77例,年龄2069岁,平均(39.66.9)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 (4.32.2)年;伴恶心呕吐86例,上腹疼痛59例,上腹饱胀感50例,上腹烧 灼感41 例,

4、嗳气 36 例。1.2方法1.2.1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行分组设计,A组50例行中药、针灸及心 理、行为干预等综合治疗;B组50例单行中药治疗;C组50例行西药治疗。1.2.2治疗方法西药治疗(C组):口服多潘立酮(商品名吗丁啉,西安杨 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 10mg/片),1片/次,3次/d,餐前15 30min服用;奥美拉唑(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95, 20mg/ 片),1片/次,1次/d;中药治疗(A组、B组):脾胃气虚证(I型),方中组 成以茯苓、白术、党参、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5g)、半夏、陈皮、紫 苏、佛手、沉香(各1

5、0g)、白蔻仁、砂仁(各6g)、炙甘草5g为主;肝气犯胃 证(II型),方中组成以白芍30g、柴胡、枳壳、枳实、旋覆花、绿萼梅、陈皮、 香附、郁金、大腹皮、代赭石(各10g)等为主;湿热滞胃证(III型),茯苓、 薏苡仁(各15g)、陈皮、半夏、枳壳、连翘、厚朴、六一散、大腹皮(各10g)、 白蔻仁、砂仁(各6g)等为主;寒热错杂证(W型),方中组成以党参15g、陈 皮、半夏、黄苓、佛手、厚朴(各10g)、干姜、黄连、白豆蔻(各6g)、炙甘草 5g等为主。1剂/d,分早晚2次服用。注意各方中组分可酌情增减;针灸治疗(A 组):选天枢、梁丘、合谷、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太冲、冲 阳、关

6、元、气海等,以胸腹、背部、下肢腧穴为主,选6穴/次,针刺时实证、 虚证分别用泻法、补法,2030min/次,2次/w,关元、气海可加灸;心理、 行为干预(A组):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情感宣泄,并回答各种 疑问,以获得其信任;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FD相关知识,强调心理因素(正 性情绪)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通过提升其认知水平,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嘱咐患者确立正确生活方式,强调戒烟限酒的重要性,规律饮食、起居,少食多 餐,尽量少食油腻、刺激性食物,丰富生活内容,多运动、听音乐、看书等; 40 60min/次,1次/w。所有疗法均为4w 1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1.3 疗效评价标

7、准3以患者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的评分差为主,进行疗效评 价,主要有:餐后不适、早上饱感、上腹阵痛感、上腹烧灼感。若患者无上述症 状为0分,偶有上述症状为1分,常有上述症状为2分,常有明显上述症状且持 续时间长为3分。治愈(临床):治疗前后消化道主要症状评分下降80%;显效: 治疗前后消化道主要症状评分下降50% ;有效:治疗前后消化道主要症状评分 下降30%;无效,治疗前后消化道主要症状评分下降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2.2 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治疗前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组内比较,较之治疗前,三 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下

8、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A组FD患者经中医 综合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中药治疗)、C组(西药治疗),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V0.05), 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3。2.3不良反应A组无明显不良反应,B组3例出现腹胀,C组7例出现腹痛、 腹泻(一过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29, P=0.019)。不良反应 经相应处理后均明显缓解。3 讨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但公认与生理、心理、 社会因素及精神心理障碍等有关4。传统西医治疗以促胃肠动力、抑酸、抗焦 虑等相应对症处理,疗效尚可,但药物副作用

9、较多。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且 涉及肝脾,多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外邪内侵等,使胃失和降、肝郁气滞、脾 失健运,致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阻滞而发病,属”胃脘痛”、 ”痞满”范畴。病 因、病机均不离胃、肝、脾三脏,其中胃气不降是诱发症状主因;肝郁是发病的 条件;脾虚则是发病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 FD 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脾胃气机失 常,当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和胃消痞、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本组研究发现,对于FD患者,中医综合治疗(中药、针灸及心理、行为干 预等)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中药治疗或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明显少,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V0.05),但单用中药治疗或西药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

10、统计学 意义(P0.05),提示单纯中药治疗仅能与西药治疗疗效相当,而综合针灸及心 理、行为干预后疗效、安全性明显升高。中药采用辨证治疗法,其中脾胃氣虚型, 治以益气健脾、和胃降逆;肝气犯胃型,治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湿热滞胃型, 治以清热化湿、和胃理气;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散痞消痞。针灸治疗具 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势,主要选择肝脾两经穴和腹部穴位,既可提高近端 胃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明显改善FD症状,还可以治病求本。临床报道,FD 患者多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示FD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5。心理干预以 负性情绪干预为主,通过健康教育、情感支持、行为指导等方式,提升患者对于 FD

11、的认知水平,尽量去除与症状发生相关的可能因素,这样不仅能明显缓解临 床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治疗FD,不仅疗效显著,还能减少药物副作用,有效 且安全,值得深究推广。参考文献:邓晓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2, 18: 38.2 金月萍,李学军,孙晓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疗研究进展J.按摩与 康复医学, 2011, 2(10): 90-92.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1: 284-287.4 胡一莉,陈永堂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2): 83-84.5 刘芳宜,朱丽明,方秀才,等.三种不同心理测评量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J.胃肠病学,2012,17 (2): 106-109.编辑/哈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