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961015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

2、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

3、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1.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1.1 急性黄疸

4、型肝炎: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ALT升高,本期一般持续57天。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黄疸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胃肠道症状及全身乏力则渐进加重,至黄疸即将消退时可迅速改善。黄疸明显时可出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心动过缓等症状。儿童患者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本期肝肿大达肋缘下13cm,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约26周。恢复期:黄疸消退

5、,精神及食欲好转,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约持续12个月。总病程24个月。1.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多无发热,不出现黄疸,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恢复较快,病程多在3个月内。有些病例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有肝功能异常。急性甲型肝炎起病相对较早,多有发热,黄疸前期短,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较明显。急性乙型肝炎起病慢,常无发热,在黄疸前期常见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急性丙型肝炎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有低热、乏力,血清ALT轻中度升高,黄疸型较少,黄疸程度较轻,

6、无黄疸型占2/3以上。急性丁型肝炎表现为两种状态:与乙肝病毒同时感染时,临床多表现为黄疸型,有时可见双峰ALT升高;与乙肝病毒重叠感染时,病情常较重,ALT升高可持续数月,多向慢性肝炎发展,部分可进展为肝衰竭。戊型肝炎类似于甲型肝炎,但黄疸前期长,淤胆症状常见,病情较重,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妊娠后期的孕妇合并戊型肝炎容易发生肝衰竭。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特征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者,均可

7、诊断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依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中度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但无门静脉高压症。实验室检查血清ALT、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白球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

8、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为重度慢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依据HBeAg阳性与否可分为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3.重型肝炎(肝衰竭):3.1分类:根据病情发速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肝衰竭可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 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 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 肝脏进行性缩小。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天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 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

9、10倍或每日上升17.1 molL; 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慢加急性 (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表现为: 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 可有肝性脑病;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 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3.2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 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mol/L或每日上升17.1mol/L; 有出血倾向,凝

10、血酶原活动度(PTA)40;(4)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中期: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出现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 有难治性并发症,例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 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 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4.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亦称毛细胆管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胆型肝炎,大多数病人可恢复。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上述表现者,为慢性淤胆

11、型肝炎。有梗阻性黄疸临床表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肝功能检查血清TBil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胆固醇等升高。黄疸深,消化道症状较轻,ALT、AST升高不明显,PT无明显延长,PTA 60%,尿胆红素强阳性而尿胆原阴性。5.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的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特别是存在黄疸,ALT升高,白蛋白下降。肝伴有腹壁、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门静脉高压征。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 ALT

12、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根据肝组织病例几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为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为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

13、黄疸,胆红素35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三)病原学诊断主要依据检测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或病毒核酸。甲型肝炎:血清抗-HAV IgM阳性、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急性早期的粪便免疫电镜查到HAV颗粒或HA-Ag、或血清、粪便中检出HAV RNA。具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即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血清HBV DNA阳性、血清抗-HBc-IgM阳性、肝内HBcAg阳性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以上均为乙肝病毒感染。丙型肝

14、炎:血清抗-HCV或HCV RNA阳性。丁型肝炎:血清抗-HD-IgM阳性、抗-HD阳性、HD-Ag阳性、血清HDV RNA阳性、或肝组织内HD-Ag阳性,以上均为丁肝病毒感染,可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戊型肝炎:急性期血清抗-HEV-IgM阳性、急性期粪便免疫电镜找到HEV颗粒、或急性期抗-HEV阴性而恢复期阳转者。【确立诊断】病毒性肝炎完整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与病原学诊断,如有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结果附后。正确的书写方式如: 病毒性肝炎,甲型(或戊型),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 病毒性肝炎,乙型(或乙型和丁型同时感染),急性黄疸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度),G2 S3(炎

15、症活动程度2;纤维化程度3); 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或中期或晚期)。【鉴别诊断】1.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及胃肠炎等相鉴别。 黄疸期:应与其它可引起黄疸的疾病相鉴别,如药物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胆石症等。黄疸持续较久者,须与肝癌,胆管癌,胰头癌等相鉴别。2.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应与可引起肝(脾)肿大及肝功损害的其它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3.肝衰竭: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如药物中毒、妊娠急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等进行鉴别。急性肝衰竭临床黄疸尚不明显时,应注意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昏迷、神经精神症状相鉴别。【预后】1.急性肝炎:大多数能在3个月内恢复健康。甲型肝炎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01%;急性乙型肝炎高达90%可完全康复,10%可转为慢性肝炎;急性丙型肝炎有超过50%的机会转为慢性肝炎;急性丁型肝炎重叠HBV感染时70%转为慢性肝炎;戊型肝炎预后较好,病死率为1%5%,但孕妇合并戊型肝炎病死率为10%40%。 2.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多数将发展为肝硬化,少部分转为肝癌;中度慢性肝炎的预后介于轻至重度之间。3.肝衰竭:预后最差,病死率为50%70%,存活者常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