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5998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歌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歌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歌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歌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歌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歌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歌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专题 黄冈市期末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 倪瓒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蘋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1)诗人所见的重阳之景具有什么特点?它在全词中有何作用?答:诗人所见的重阳之景沉闷压抑、凄惨冷清。“湿、暗”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风中的柳枝,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2分)这种沉闷压抑而凄清的重阳之景使全词充满了一种低沉抑郁的情调,能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独

2、处之悲。(2分)(2)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答:比喻,(1分)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将连绵不绝的愁情形象地比喻为无际的秋水,体现了乡愁之深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1分)结句中,诗人看到的是远处自由飞翔的白鸟,而自己的的归乡之路却被阻断,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了不能回到亲人身边的深沉悲哀和无奈的感伤。(1分)荆门市1月调研考试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1。【注】1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1、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

3、的氛围?(4分)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2、请简要分析“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抒发了整理怎样的情感?(4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襄阳市一调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注释】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4、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1)简要赏析词首句“屏上暗红蕉”中“暗”字的表达效果。(4分)“暗”写烛光暗淡,客观描写了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的环境。“暗”显现了更深烛尽的情境,为下文的“闲梦”做铺垫。“暗”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夜深人静,孤寂难眠,展转反侧,暗写心境的黯淡。(2)结合梦境,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2)梦境中描摹了一曲江南夜雨乡音曲,通过对江南水乡的夜船中雨声、笛声以及驿桥人语声的描绘,表达了对江南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或:梦境中勾画了一幅江南雨夜送别图,通过江南夜雨、不舍的笛声、驿桥惜别情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江南送别之人的思念。以梦中之乐事,反衬今日之凄苦。或:

5、“闲梦”勾勒出了江南暮春雨夜的动人画图,表达了对自己曾经在江南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的怀念。武昌区期末调研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西江月【注】苏 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呜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苏轼的这首词写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1) “人生几度新凉中“新凉”指什么?表达了整理怎样的感情?(4分)“新凉” 照应“中秋”,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新凉”亦指诗人因“乌台诗案”被系入狱,备受凌辱,后侥幸不死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几度新凉”表达了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同时也表达了含冤

6、被贬后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之情。(2分)“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或答“被贬的落寞悲凉”)之情。(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2)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2分)“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借眼前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2分)示例二: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2分)“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或“中秋是传统意义上

7、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2分)示例三: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2分)“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黄冈中学、孝感高中期末联考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青 玉 案曹 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1)上

8、片后四句写景,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4分)整理写了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村庄,这些都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2分)描绘了秋季村庄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2 分)(2)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4 分)(2)这一句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承接上片写景,又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1分);点明了题旨(1分),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1 分)。新洲一中、红安一中、麻城一中期末联考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

9、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违:分离。假:宽容。 (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绘出整理怎样的处境,表达出整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交流的寂寞与艰难。(2分)表达出整理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 (2)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4分) 答:(2)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得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

10、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2分)如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整理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语言平淡而余味无穷。(2分)武汉市部分学校1月联考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 请依次写出本首诗中蕴含的整理的不同感情并作具体分析。(4分) 先写游览锦江的喜悦,次写离别

11、友人的怅恨,再写与朋友的深情和对锦江的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2) 本诗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拟人手法,1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他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读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

12、己对朋友依恋难舍。(3分)武汉市部分学校12月联考(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8分)宿云门寺阁(唐)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五湖:太湖的别名。14全诗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15第二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写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请作简要赏析。(4分)黄冈中学等八校第一次联考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亩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概括这首诗中“云”的特点。(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