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5808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优化了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特别是在社会课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应用题的教学因其特有的应用功能而成为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由于过于抽象而演变为教师翻来覆去的枯燥讲解和学生一遍遍地重复记忆,应用题成为了传递某种解题模式的中介,完全丧失了其应用功能。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应用题的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它通过利

2、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一、 利用动态,在直观感受中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1、 创造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在应用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画面变成活泼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演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学习“表格应用题”,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应用题,对于应用

3、题中的“条件”、“问题”这些抽象概念很难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组动态画面:在一棵美丽的大树上有5只鸟儿在唱歌,这时又飞来了3只鸟儿一起唱歌。当学生明了意思后,紧接着在旁边显示一张表格,原来的5只鸟飞进了第一格,后来的3只鸟飞进第二格后变成一行字:又飞来3只,同时两格变成红色,出现“条件”。最后,“ ”和“?”飞进第三格变成“问题”。漂亮的动画,一下就吸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享受美的感观时也轻松地认识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引发了他们学习应用题的欲望。2、 展现动态,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是指“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而掌握问题和情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

4、的行为。”利用多媒如何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几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不仅使我们对多媒体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也使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进而更新着我们的数学教学观念。尝试:寻找多媒体的切入点一、动化教学内容数学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低年级),无论是叙述式,还是插图式,尽管画面形象得体,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静态的,无法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模型、挂图、板书等又遇上“该动而不起来”的难题。动化教学内容,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活现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丰富学生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

5、的思维含量。比如“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果学生没有学好这个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遇到阻碍。为了变静为动,激发学生思考,可着重做以下几点:(1)从其它教学软件上下载有关“九加几”这一教学内容中有参考价值的视频文件,其中有“9只青蛙又跳来6只”的动画,有“9块正方体,加4块正方体”的动画,有“9根小棒加5根小棒”的动画等,我把这些视频文件进行适当剪辑,再重编在一起,课前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即“初思”;(2)把课本上的画面扫苗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半动画课件,课中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动手摆小棒加深理解,使学生有更切身的感受,促使学生“细

6、思”;(3)在此基础上,屏幕上再把“9加几”的整个思考过程一步一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对“9加几”的规律的“深思”。此外,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动态地反映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制作“梯形变三角形”动画(梯形上底缩为一个点变为三角形)、“长方形变平行四边行”动画(用手按压长方形一个角变成平行四边形)等等都非常形象地反映出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二、分化教学难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常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差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无法用常规手段突出突破,致使部分学生没有接受、理解和掌握,无疑是重要原因。我认为,教学

7、中“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么太“徒”,要么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差生”的出现。例如,学生初学相遇问题时,对运动中两人距离的变化很难想象,特别是为什么要先求出“速度和”更难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分层推进的方法,边问、边分析、边演示:两人共同要走的路程?他们所站的位置和走向?两人每分钟靠近多少米?画面上两人每移近一段就让闪烁后定格,表示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和(速度和);一分钟他们靠近多少米?得出“速度和”的概念;经过4分钟相遇?继续逐段移动两人的距离

8、,演示4个“速度和”,使学生从演示中真切感受到两人每分钟接近多少米,从而顺利地求出总路程。这样就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理解坡度,教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强化教学主体多媒体教学能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提供数学信息,处理得好,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若处理不当,则实得其反。因此,我们在使用媒体时,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即你的媒体是为谁而设计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媒体设计必须是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的。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先用计算机演示点、面、体动态“演变史”,这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通过画面上的移动比较,得出

9、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相等,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接着,又通过切萝卜的方法揭示“顶点”的概念:切一刀得一个面,再切一刀得两个面,一条棱;再切一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更易于让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请你用准备好的学具试一试。这样,既有媒体演示,又有实物演示,学生还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反思:使用多媒体目的要重新定位现在,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直接介入“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有时也看到多媒

10、体的使用明显进入了误区,甚至出现了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的现象,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罔森博和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育与计算机一书的序言中对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目的作了如下阐述:(1)培养学生有步骤地思考问题的能力;(2)以计算机为教具,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切实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和文化,独立地阐述问题的能力。并且以上各项要有机结合。由此引发了笔者反思:运用多媒体把图象、动画、声音、文字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得学生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确实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数学课堂来说,把课件仅仅作为一种提供刺激,进行强化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

11、要真正达到罔森博和先生提出的上述目的,必需利用多媒体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良好环境,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例如: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让教师欲说不清,学生又难以明理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准确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模拟出言语难以表达的知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知识更贴近事实本身。从而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圆面积的计算一课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利用计算公式计算圆面积。难点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

12、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性材料的不充分,导致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想方设法把推导公式的抽象逻辑思路,变成学生“可见”的思路。通过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和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然后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1000份呢?使学生明白: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如果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长方形。接着让学生结合转化过程思考、讨论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这样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

13、,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学生积极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实现了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有助于学生对公式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顺利地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感悟:对多媒体功能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可听、可视、擅长模拟的特点,能比较顺利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它们演示的至多是数学思维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学生所体验的仍是一种感知经验,我们体会到这一直观方法离学生本人的感性活动仍有一段差距。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内容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随着教师的书写,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个渐渐展开的过程,教学双方的思维基本上

14、是同步的,而使用多媒体内容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活动的进度。为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必须对此新媒体有充分的认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出现,都不是为了代替什么,我们也绝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长处,而将多媒体的功能过分扩大。正确的做法应是用多媒体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积极地创新,在先进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烁”几下,引出线段,这几下“闪烁”,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与直线的关系例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中,有这样的设计:在直线上任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闪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

15、优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1.在课件中恰当“闪烁”,引发学生思维的“闪烁”。在制作计算机课件时,将有关的教学内容“闪烁“几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几下“闪烁”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却不一般。“闪烁”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中,有这样的设计:在直线上任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闪效率,烁”几下,引出线段,这几下“闪烁”,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与直线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应用题的教学因其特有的应用功能而成为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由于过于抽象而演变

16、为教师翻来覆去的枯燥讲解和学生一遍遍地重复记忆,应用题成为了传递某种解题模式的中介,完全丧失了其应用功能。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应用题的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它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一、动化教学内容数学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低年级),无论是叙述式,还是插图式,尽管画面形象得体,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静态的,无法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模型、挂图、板书等又遇上“该动而不起来”的难题。动化教学内容,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活现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丰富学生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比如“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即是本单元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