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95455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新课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新课标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

2、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

3、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

4、、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台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三、课程设计思路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

5、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共学分,由地理、地理II、地理III (各学分,课时)三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学分,36课时)七模块组成。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同时学习。、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农林、经济、管理、军事等)的学生必顺修满地理选修课程学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

6、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知识与技能、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

7、、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8、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1) 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2) 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必修课程地理I标准活动建议、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9、交换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 举例

10、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个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绘制出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或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

11、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扑克然要素变化时,将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搜集家乡某条河流变化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为该河流的未来提出扑克己的设想。有条件的学校对水井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地理I标准活动建议、人口与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

12、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运用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地点。 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讲座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