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952536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语文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语文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2. 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3. 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4. 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5. 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2. 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

2、括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教 具:投影仪,课件微机,图片,有关表演的道具。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 以课后“马克吐温出版第一本书的故事”引出作者,认识作者。2.课前热身:教师启发学生: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力量何以让一位出版商成为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

3、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 (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上介绍。)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一)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自学生字词,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1)生字词(加点字):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撰文 俗不可耐 言简意赅 戏谑 乳臭未干盛气凌人 趾高气扬 诽谤 涉水过河 2)新词语(课下注解有的除外):

4、粗糙 花花公子 琐闻 苛责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3. 师生互动(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几件事情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最后明确:共做了三件事情: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影响是: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

5、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第一、三件事情详写,第二件事情略写。)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先指名学生起来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小结。教师出示投影,将课文层次结构明确展示: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段)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第三层(5段)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全

6、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四、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出示投影):1. 给加点汉字注拼音:A.涉水 B.粗糙 C.猝不及防 D.乳臭未干 E.趾高气扬 F言简意赅2.解释下列词语: A.煞费苦心: B.猝不及防: C.趾高气扬: D.言简意赅: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差( ) 臭( ) 恶( ) 缝( ) ( ) ( ) ( ) ( ) 4.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这是他开的小玩笑”中“这”指代的内容?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向课外延伸,教育学生应该礼貌待人。指名学生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作 业:1.课堂检测2.基础训练积累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