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沐风书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95224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沐风书屋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沐风书屋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沐风书屋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沐风书屋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沐风书屋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沐风书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沐风书屋(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2002年9月教资材料a目 录前言一 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一) 地质背景1(二) 构造演化2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4(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0(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8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 烃源岩特征25(四) 储集岩特征33(五) 盖层特征44(六) 天然气富集规律四 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一)烃源岩特征55(二)储集岩特征56(三)天然气富集规律69五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

2、价(一)烃源岩特征(二)储集岩特征(三)石油成藏规律前 言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序号项目单位数量1前人研究报告资料收集本207蒲片鉴定片5002前人学术论文篇308粒度分析片2003露头剖面收集条509物性分析件1004钻井岩心剖面收集条2001

3、0报告插图幅5野外观测剖面条3011岩相古地理图幅6钻井岩芯观测井20012研究报告份1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一)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西

4、部,地理位置处于东径1062011030,北纬354030,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构造位置处于我国东部构造域和西部构造域的过度带。东部以晋西挠褶带与吕梁古陆相接,西部经掩冲构造带与六盘山、银川盆地相邻;南部以渭北隆起带与渭河地堑分隔,北部以乌兰格凸起带与河套地堑云带,南、北长700km,东西宽400km,总面积25万km2(图1-1)根据盆地的地质演化史及其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将盆地划分为伊盟起区、渭背挠褶区、伊陕斜坡、天环坳陷和缘掩冲带六个构造单元(图1-1)。图1-1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构造区划图(二)构造演化本区的地质发展史按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盆地在中晚元古代时,

5、正处于坳拉谷发育阶段,由于晋宁运动的影响,贺兰、秦晋坳拉谷充填粒合而关闭,从而奠定了盆地发展演化的基础。古构造反映为东北高,并向西南倾斜,中部相对平缓,发育隆坳相间分布的格架,接受了厚达1000m的裂谷沉积。此时的盆地实际上是一个被夹持于南北大洋与贺兰裂谷之间的陆块。2早古生代,盆地处于浅海台地发展阶段,由于南北受加里东地槽制,东西被残存的坳拉谷夹持,中部则发育一醒目的正向构造单位,即中古隆起。据不同学者研究(赵重远1993,张军1994,张庆龙1997),该隆起雏形于寒武纪,发育于奥陶纪,分布于盐池、定边、庆边、庆阳、黄陵一带,北端走向近南北,向南变为北西西,南端在宁县一带向东转折至黄陵,平

6、面呈“L”型,面积5000km2。其形成,普遍认为是由于奥陶纪裂谷扩张引起的均衡作用,导致裂谷肩处发生翘升而形成的一个大型隆起。相应在其东侧因均衡调节而伴生一南北向边侧坳陷,二者相互协调,长期并存,不仅控制了下古生界的沉积,而且对古岩深的发育及非构造气藏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图1-2)。图1-2 裂谷发育过程中裂谷肩的均衡翘升及补偿性边侧盆地形成模式图(引自张吉森等,1995)图1-3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从奥陶纪至二叠纪剖面几何形态图(引自张吉森等,1995)3晚古生代时,盆地进入滨海平原发展阶段。其古构造特征,基本继承了奥陶纪时的面貌,仍为西隆东坳格局,但构造细节变化较大,不同时期的隆

7、起形态,规模及分布均有差异(图1-3)。石炭纪南北隆起较高,而定边至铁格苏庙之间,由于西侧坳陷的楔入,相应出现鞍状特征。二叠纪,盆地转入陆相沉积,南部和北部的沉隆代替了前期(石炭纪)东部和西部的沉降,中部古隆起亦趋于消亡。4中生代时,盆地处于内陆盆地发展阶段,古构造特征仍然保持了西隆东坳格局。晚三叠世未,盆地西部发生了强烈的由西向东逆冲推覆,并在其前渊形成坳陷。相应在盆地东部形成志丹铜川坳陷,表现出隆、坳形态的位置明显西移。中侏罗世,强烈的燕山运动使盆地西冲东抬,南北隆升,内部则平缓向西倾斜的构造特征一直延续至今,构成了现今区域构造的基本格局。三、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体系及岩相地理(一

8、)奥陶系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沉积体系类型依据沉积层序及岩石、古生物标志,结合测井、地震及区域地质特征,将本区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为4大类,并可进一步划分为7亚类和40个微相类型(表2-1)。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了各期岩相古地理面貌。表2-1 奥陶系沉积体系类型划分沉积体系沉积相亚 相微 相滨岸体系滨 岸砾质滨岸白云质砾质滨岸潮 坪砾质潮坪白云质乐质潮岸陆棚体系陆棚清水陆棚砂屑浅水滩、生屑浅水滩、砂-生屑浅水滩、鲕粒浅水滩、介壳浅水滩砂屑较深水滩、生屑较水滩、砂-生屑较深水滩石膏盐盆地、石盐盐盆地、石膏石盐盐盆地盆缘云泥坪、盆缘灰泥坪、盆缘泥质坪、盆缘石膏坪泥质洼地、灰泥洼地、云泥洼地、石膏洼地

9、风暴滩碳酸盐缓坡浅缓坡、深缓坡、生物礁、砂屑滩、生屑滩、砂-生屑滩、风暴滩混积陆棚颗粒质浅滩、泥质浅滩、砂质浅滩、云质浅滩、灰质浅滩斜坡体系斜坡斜坡-海底扇上部扇、中部扇、下部扇、灰质斜坡盆地体系海槽-深水盆地海槽-深水盆地泥质海槽、灰泥质海槽2岩相古地理演化1)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1)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寒武纪末的兴凯运动,使鄂尔多斯地区抬升为陆,直以早奥陶世冶里期,海水才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入侵,开始了奥陶纪的沉积。但由于海侵范围仅局限在原先裂谷系的基础上,而鄂尔多斯广大地区仍为一个统一的古陆(附图2-13、14)。因此早奥陶世冶里期的沉积,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东、南缘和西部的贺兰山地区。其中

10、东、南缘沉积厚度3060m,最大120m;西部贺兰山地区厚度110m。沉积物主要以黄灰色,灰色薄层泥晶云岩、粉细晶云岩为主,间夹砂屑白云岩透镜体。底部起伏不平,代表了海侵初期的沉积特征。可分为三个主要相带,东部为白云岩陆棚环境,南部为向南倾斜的白云岩缓坡环境。西部贺兰山地区则为云灰坪环境,发育叠层石及水平纹层。(2)早奥陶世亮甲山期早奥陶世亮甲山期,几乎完全承袭了冶里期的古地理面貌。海侵范围大体相同,但水体深度略有增加,鄂尔多斯古陆依然存在,分布范围与冶里期基本一致(附图2-15、16)。东部沉积厚度50140m,南部沉积厚度20160m并且由古陆向海槽方向依次增厚;西部贺兰山地区沉积厚度约1

11、50m左右。岩性以含燧石和硅质条块为主要特征,沉积环境与治里期相似,东部为白云岩陆棚,南部为白云岩缓坡,西部贺兰山地区则为云灰坪环境。2)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1)中奥陶世马家沟一期亮甲山组沉积后,由于怀远运动的影响,使亮甲山期的沉积区露出水面而遭受风化剥蚀,至马家沟一期,又开始了奥陶纪的第二次海侵。这次海侵较前期规模增大,其前缘已延伸到鄂尔多期中东部地区的陕参1井,陕15井一带(附图2-17、18)。海侵主要来自东南方向,次为正东向。由于鄂尔多斯东侧补偿盆地的西部和北部均为陆地包绕,南部的宜探1井马一段底部白云岩中夹多层薄层砂岩,东边的柳林三川河剖面夹十多层薄层和透镜状细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砂

12、岩成份除石英和硅质岩屑外,亦含一些再沉积的白云岩砂。向北至榆9井和向西到陕15井,富探1井和陕139井,马一段底只存在泥质白云岩或泥质含灰云岩。由此反映出砂和泥是向北和向西减少的。表明砂和泥的分布,是寒武纪未兴凯运动抬升后,造成的风化残余物。马一期再底海侵,这些残余物被改造、聚集成层或混入白云岩沉积物中的。这一现象也指示了海侵的主要方向是来自东南。但从整个鄂尔多斯地区的海侵特点来看,马一期仍然承袭了寒武纪以来的西、南、东等三个主体方向,尤以东南部海侵规模较大。古气候的研究表明,马一期整个华北地台为极度干旱炎热期,海水含盐度高。越向华北地台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区,含盐度更趋增高,除白云岩沉积外,由于

13、中央古隆起的阻隔和消能作用,使进入边侧盆地的海水盐度不断浓缩,沉积了大量的硬石膏岩和盐岩。形成了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盐岩盆地。而在边侧盆地的东侧偷11井、柳林一带,海水含盐度相对较低,发育为盆比硬石膏白云岩坪。环陆的北部和西部,由于海水循环受阻,虽在局部可有来自古陆的少量大气淡水注入,但不足以使海水含盐度有较大的改变,因此发育为盆缘白云岩硬石膏坪。鄂尔多斯西缘,紧贴古陆边缘,发育白云岩陆棚,其外侧为紧邻贺兰海槽的斜坡带。南部渭北地区仍然继承了缓坡环境。此地干旱炎热的古气候,使该区也形成了含硬石膏的白云岩缓坡。(2)中奥陶世马家沟二期在马家沟一期海侵的基础上,马家沟二期海侵更加扩大,鄂尔多斯古陆也相应缩小(附图2-19、20)。海水入侵方向与马一期一致,主要以东南方向为主。沉积中心位于米脂清涧一带,厚度为100m左右,其余地区则为5060m。淳探1井区沉积厚度92m,是马二时第二个沉积较厚的区带。马二时边侧盆地内海水的含盐度远比马一时低,但与华北地台区相比,仍属相对较高的地区。由于此时,来自开阔洋盆的海水因较长距离的运动而被沉积底质消能,使循环对流减弱。与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相比,本区马二段中白云岩的含量增多,甚至在榆9井区含有硬石膏岩和盐岩。边侧盆地东侧的柳林剖面发育石灰岩及生物(屑)灰岩,夹少量白云岩及云质灰岩,为盆缘含白云岩的石灰岩坪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