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94994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 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 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2. 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 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 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 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

2、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3. 薄层解释原理:DtT/4或Dh在l/8与l/4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Dt近似 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 原理。4. 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At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A T的关 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A A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A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5. 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AA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AT的关系曲线上,AA最大 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协调脉冲。6. 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 为波场延拓。7. 同相轴:各接收

3、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8. 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 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 间的对比。9. 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 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10. 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 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 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 参数等)的地质含义。11.层位标定:就是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 而明确的地质意义

4、,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 ,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 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的延伸过程。12. 断层要素:(1)断层面,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 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根 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 落差。(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 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13. 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版、岩性速度量版):主要从两方面获得,其 一是精度比较高的钻井,测井资料,通常用这些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的标定;其 二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5、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的速度谱资料。14. 品质因子:地震波能量E在一个波长入范围内相对变化,15. 薄层:是指某种岩性的沉积厚度较小,在地震图件上无法区分该沉积地层 的顶底反射信息。类型: 1 韵律性薄层 2 递变型薄层填空: 1三个准则条件:零相位子波;子波相位数,主极值大而明显2射线偏移、波动方程偏移;有限差分法、kichhoff积分法、F-K域法、有限元 法;叠后偏移、叠前偏移;时间空间域法、频率波数域法;时间偏移、深度偏 移3识别有效波: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向性、时差变化规律4构造解释:时间剖面对比、时间剖面地质解释、深度剖面与构造图解释、含油 气远景评价、剖面,平面,连井解释5薄层类

6、型:韵律性薄层、递变型薄层6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孔隙、溶洞、裂缝。裂缝: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 构造裂缝,压溶裂缝,溶蚀裂缝7火山岩:裂缝、溶蚀孔洞、气孔。地震波速高,密度大,磁化强度大,电阻率 高,地震波能量吸收强烈8“一二三多”: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岩石物性参数、地质模型;正反演、 地质地物、定性 定量解释;修改模型、调整参数9分辨率定量表示:(1)纵向分辨率:Dh#l/4,可分辨;(2)横向分辨率:(3) Widess关于分辨率的定量表示:; 为子波的最大振幅Fn为Nyquest频率;S(f)为振幅谱; (f)为相位谱10. 垂直剖面包含下列地质信息: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深度);

7、地层厚 度;铅垂面内断层的垂直落差;铅垂面内反射层的视倾角。与此对比,在 水平切片上包含的地质信息有:反射层的走向(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 向);反射界面的厚度;反射界面的倾角;断层和其它地质界线的交线。大题:1. 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 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O,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3)反 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 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

8、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 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波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 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 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 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 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 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 态。2. 水平叠加剖面问题:1.在界面倾斜情况下,

9、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 校正,水平叠加。实际上是共中心点叠加而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这会降 低横向分辨率。同时,水平叠加剖面上也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 解,回转波没有归位,在二维地震测线内,侧面波无法归位等问题。2水平叠 加剖面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界面 倾斜时,记录点的显示位置总是相对于反射点向界面的下倾方向移动,这是不利 于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的。解决途径:(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 深度的相互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2)偏移处理,这是把 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3)作空间校正,恢复地质构造

10、 的真正形态。3. 水平叠加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差别:(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 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 常常不是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O,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 度( 3 )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 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 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 叠加、复合的结果。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 度、

11、岩性、砂泥岩比等。(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 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除非 是经过三维偏移处理。4分辨率三准则:(l)Rayleigh准贝U:两子波到达时差Dt2T/2可分辨;)Ricker 准则:两子波到达时间差Dt#t (子波主极值两侧的两个最大陡度点的间距)可分 辨;3)Widess准则:Dt2,分辨率较高;5.偏移成 像的精度:与横向分辨率有关;6.岩石的吸收作用:振幅随旅行时增加而呈指 数 规律衰减;吸收具有选频作用;7.表层影响:低速层的衰减很严重。提高途径: 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 2、采用反褶积或反演的方法3

12、、进行子波处理4、 做好地震偏移归位处理 5、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6、采用井间地震等新方法、新 技术。6.三个角度深度: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用 Y 表示。与 测线方向有关的倾角称为界面沿该测线方向的视倾角,用 j 表示。测线的方位 角,即测线0X与倾斜界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a=0时,法线 深度h,即表示界面到0点的垂直距离。而从0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hz。视铅垂深度(过测线的剖面内由O点作垂直向下的 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深度)hx。8. 时间深度偏移本质区别:在进行偏移时 ,认为速度函数是已知的 ,速度结构可 以简单地表示为旅行时的函数(沿横向

13、不变),进行偏移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归结 为旅行时t的函数,偏移的结果也大多以旅行时为纵坐标输出。大概也正是由于 这些特点,所以把这些偏移方法称为时间偏移。 关于深度偏移,从方法上讲, 叠前深度偏移对地下形态基本不作假设,速度一深度模型直接用叠前资料建立, 地下速度纵、横向均可变化,CMP道集考虑非双曲效应。从应用上讲,叠前深度 偏移资料可以是深度域的,它满足了精细解释、储层描述对深度域的期望,使 地质家、地球物理家及油藏工程师一起在深度域研究问题。从效果上看,叠前 深度偏移技术能实现复杂构造准确偏移成像,解决复杂地质问题。 本质区别: 在使用的偏移算法中,如果没有考虑射线偏折或只考虑速度是时间或

14、深度的函 数那就是时间偏移;如果考虑了射线偏折或使用了速度结构的空间变化V(x,y,z) 那就是深度偏移。9. 识别反射波:强振幅 2波形相似性 3同相性 4时差变化规律 。1、2两点是 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 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时间剖面对比方法: 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3 重点对 比标准层。4相位对比。5波组和波系对比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在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 比。8研究特殊波。9剖面间的对比。10. 层位标定

15、方法:a平均速度标定法:用平均速度进行时深转换是层位标定的 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地震剖面是以tO时间表示的,而测井和钻井资料是以铅垂 深度表示的,实现两者联系必须经历时深转换。bVSP资料标定法:包括零井源 距、非零井源距以及3DVSP资料。C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工作步骤:(1) 钻井和测井资料(如声波、密度)的整理,深时转换,分层计算其反射系数序列 r(t) ; (2)选定或从地震剖面中提取地震子波w(t),并与r(t)褶积,得到合成 地震记录s (t); (3)井旁道s(t)与合成地震记录道s (t)作比较、分析,并 进行地质解释;(4)地质目标层位等地质含义的对比解释,工作区多个井位点上 的合成地震记录构成地质目标解释的“种子点集”,再由点到线、到面直至到体 的解释。11. 如何获取反射系数与子波:r(t)的获取是建立在速度资料和密度资料基础上 的,由此便可得出波阻抗曲线,最后计算出反射系数曲线,这一工作通常由测 井资料来实现。速度资料可由连续速度测井资料获取,密度资料可以从密度测 井获得。得不到密度资料时,考虑到密度的变化远远小于地层速度的变化,因 此可以近似地假定密度不变,即以速度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