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94581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文字量很少,但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却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此为关键,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分析、交流获取知识。【学

2、情分析】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研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讲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能算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能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

3、亲子代间的传递。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2)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2.)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彩笔、白色的细线。教师准备:(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FLASH动画。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视频。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片资料。【研学重点】1、理解并能讲出

4、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懂得并简单地计算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研学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研学策略】独立学习、组内学习、组间互学、老师指导【研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 递照片:回忆蔡依林母女的照片思考:(1)有人错把蔡母当蔡依林,为什么?(2)父母在生殖过程中是把形状直接遗传给子女了吗?(3)父母在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子女的是什么?(4)基因是通过什么途径,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导入新课观察、思考、讨论、回答甚至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这样短短几分钟的交流让课堂很好地贴进了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很自然点拨出本节的主要话题。一、染色体、DNA

5、和基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9-30的内容,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要求学生完成研学问题一“自主学习”。 完成后交流、展示答案。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展示答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互学的习惯,同时也增强团结合作的精神观察大多数小组完成情况,鼓励还有疑问的小组进行质疑。教师可做简单小结。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其他小组当评判让小组间形成互学互教的氛围出示同时展示几张染色体数量变异而引起遗传病图片,并让学生分析原因通过比较发现: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怎样保持染色体的稳定做好铺垫。在自

6、主学习的前提下,结合课本29的2幅图片,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研学问题一”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模拟演示:用一条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基因。把长绳高度螺旋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用图解、表解或文字等,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写、画等活动,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艺,将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通过假设生殖细胞和体细胞染色体数量一致来分析遗传过程,让学生分析,并得出这一假

7、设不成立。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0-31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的特点。要求学生完成研学问题二“自主学习”。 完成后交流、展示答案。学生根据现有知识推翻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理清关系后,独立、自主完成“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展示答案。通过完成填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染色体如何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来保持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归纳和总结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观察大多数小组完成情况,鼓励还有疑问的小组进行质疑。教师可做简单小结。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其他小组当评判让小组间形成互学互教的氛围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聆听科学家

8、的故事,思考他们的研究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体味自己探究过程的喜悦,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结合刚才所学,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研学问题二”的“合作探究”完成染色体变化的表格,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填图再次加深学生对人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如何保持染色体数目的稳定。三、学以致用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研学案的【检测及反馈】学生独立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可以请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对知识巩固加深四、小结要求学生按本节所学完成思维导图。课后完成评价表。小组共同参与、完成,分享所学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本节知识要

9、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板书设计】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染色体、DNA和基因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2、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成对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生殖过程中细胞染色体的变化: 体细胞生殖细胞 受精卵 2n n 2n学习评价:目标维度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在打“”)情感目标(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2)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A:完全达成目标 B:基本达成目标 C:离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过程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并动手操作、体验,概括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特点。A:完全达成目标 B:基本达成目标 C:离目标还有较大距离知识技能(1)讲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能算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能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A:完全达成目标 B:基本达成目标 C:离目标还有较大距离总评优秀(3A或2A、1B);良(3B或1A、2B);及格(1B、2C);不及格(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