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941393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视障对个体运动及身体的影响 一、视障对个体运动的影响 个体动作发展除了大脑、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关节等生理因素的参与外,也是在与个体的知觉、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并与知觉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连环。个体成长的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和方式等)会直接影响儿童练习动作、获得动作反馈的机会,因而不仅影响动作发展的速度,而且影响特定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倾向。个体面临的动作任务是动作发展的外部要求和动力,个体在当前感知环境内是否表现出某个动作,取决于环境对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视觉是个体最重要的感知觉之一。个体对外部世界的

2、大多数感知信息都是由视觉提供的。与肌肉组织前庭器官提供的感知觉信息不同,视觉感受器提供的信息引发个体对自我动作的感知,并提供了姿势控制的重要信息。因此,虽然视障与动作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动作发展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动作发展的缺陷又对儿童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美国学者先后做了一些相关的追踪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945年1952年诺瑞斯、斯帕丁和布鲁德建立的视障儿童运动常模(诺斯布常模),1957年马斯费尔德和布什霍尔茨研制的“马-布”量表,1977年费来伯格在持续了十年追踪研究之后提出的视障儿童行走发展顺序图。 如果将视障儿童动作发展与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相比,就会发现:在与行走相

3、关的一系列动作发展上,早期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障儿童明显要比明眼儿童缓慢。 明-盲儿童行走动作发展历程对照表动作诺斯布常模马-布量表费来伯格明眼儿童贝利量表对熟悉声音微笑01岁13个月0.76个月,平均2.1个月回避陌生人715个月,平均12.5个月38个月平均4.8个月分离保护1121个月,平均11.5个月续表(1)动作诺斯布常模马-布量表费来伯格明眼儿童贝利量表伸手去抓身体50%的孩子9个月,75%的孩子12个月6.811.1个月,平均8.27个月48个月,平均5.4个月俯卧时用手臂撑起75%的孩子6个月4.59.5个月,平均6.75个月0.75个月,平

4、均2.1个月短时独坐25%的孩子9个月,75%的孩子12个月58.5个月,平均6.75个月48个月,平均5.3个月仰卧翻为俯翻50%的孩子9个月,75%的孩子12个月01岁4.59.5个月,平均7.25个月410个月,平均6.4个月较稳独坐15%的孩子9个月,75%的孩子12个月12岁平均1324个月6.59.5个月,平均8个月59个月,平均6.6个月卧姿变坐姿9.515.5个月,平均8个月611个月,平均8.3个月扶物起立50%的孩子15个月,75%的孩子18个月12岁9.515个月,平均13个月612个月,平均8.6个月搀扶而行50%的孩子12个月,15%的孩子18个月12岁,平均2536

5、个月8.511.5个月,平均10.25个月612个月,平均8.8个月续表(2)动作诺斯布常模马-布量表费来伯格明眼儿童贝利量表独立站立50%的孩子1821个月,75%的孩子24个月12岁,平均2536个月915.5个月,平均13个月916个月,平均11个月自己走三步50%的孩子2127个月,75%的孩子30个月23岁,平均2536个月11.519个月,平均15.25个月917个月,平均13个月独立行走50%的孩子2433个月,75%的孩子36个月23岁,平均2536个月1220.5个月,平均19.25个月11.314.3个月,平均12.1个月 1.视障儿童的动作发展特点 视障儿童的视觉缺陷导致

6、其接受外界信息途径的局限性,进而影响儿童动作学习和发展。众多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视障儿童的动作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 动作发展迟缓。爬、走、跑、抓握等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意义的动作。这些动作的发生发展标志着儿童神经生理的成熟和早期智力发展。有人在对低视力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低视力儿童的动作发展明显晚于明眼儿童。在爬行动作发展中,低视力儿童平均比明眼儿童晚2个月。有趣的是,在追踪的30名低视力儿童中,所有的父母都报告说,孩子在婴儿期不喜欢处于俯卧状态;并且有15名儿童没有经历爬行动作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了行走动作的发展。Cratty(1970) 和Kastein(1980) 等学

7、者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视障儿童不喜欢俯卧的姿势,这导致部分视障儿童跳过爬行动作的发展而直接进入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 Warren(1994)等学者对视障儿童动作发展的研究发现,生理、环境、抚养方式、教育训练等的差异,使视障儿童的动作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性特征。有些视障儿童的动作发展与明眼儿童没有差别,有些视障儿童的行走动作发展则比明眼儿童要晚2年多。 (2)平衡能力差。有研究结果表明,低视力儿童与明眼同龄儿童在动作技能方面最主要的差异在于二者平衡能力的不同。这些儿童由于视觉的缺陷,无法像明眼儿童那样通过视觉信息来矫正身体动作。视觉缺陷所导致的空间认知问题也影响视障儿童对听觉信息做出正确的肢体空

8、间位置的调整。 (3)精细动作比粗大动作发展好。由于视力问题,视障儿童无法像明眼儿童那样通过手眼协调来学习、控制精细动作,取而代之的是“耳手协调”。但很多东西在正常的状况下都没有声音,声音本身所提供的信息的精确性更比不上视觉,所以“耳手协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视障儿童很难完成像钉纽扣、修钟表等必须有精确的视觉信息协助的精细动作。虽然视障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低于明眼儿童,但相对之下却好于粗大动作的发展,这可能与视障儿童用更多的时间练习精细动作有关。 (4)盲态。早前有个别重度视障儿童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在早期即已形成一些异常的举动,如摇头、挤眼睛、用手指压眼睛、摆动身体、凝视光源,或

9、在一个地方绕圈子。他们不间断地重复同一动作。如今这种盲态更是少多了。其实这些异常动作并不局限于视障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儿童,以及有其他障碍的儿童也发现有这些异常的动作行为出现。 2.视障儿童动作发展迟缓的影响 在个体早期发展阶段,动作是探索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它扩大了个体与周围环境交往的范围,使个体能够多角度地深入认识其周围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因而,动作经验的丰富、扩展与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视障儿童动作发展的迟缓同样会对其心理发展造成影响。 (1)早期动作发展水平会影响儿童智力发展。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就是个体的外显智力。个体依靠原有的格式对客观世界进行适应,在适应过程中又形成更高级的格式,即认知发展起源于动作,新的、更高级的动作来源于新的认知结构的发展。皮亚杰从认知角度揭示了动作发展的内在机制,表明早期动作的发展同时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表现。因此,动作的发展状况是早期婴儿的智力测查中的重要内容。动作行为发展迟缓几个月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但却会对儿童早期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皮亚杰将儿童动作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正是通过自主的活动才有可能形成精确的大小、形状、方位等知觉。也就是说,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感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还有

11、研究显示,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发展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精细动作发展水平能对儿童学业成绩做出较好的预测。 人们一直在探讨视障儿童智力平均水平落后于明眼儿童的原因,早期动作发展的迟缓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 (2)动作发展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动作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动作对社会性依恋,比如同伴关系等。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婴儿的动作发展与其对母亲的依恋行为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形,还要受到婴儿的年龄以及其他具体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运动经验在婴儿早期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具有运动经验的婴儿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母亲提供的信息,并利用这个信息调节自己的情

12、绪和行为,对外界做出恰当的反应。对社会交往情景中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认知和反应,对于儿童今后的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在同伴中具有较高地位的学龄儿童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个人归因通常为建立在力量、动作协调、身体尺寸以及运动熟练性为基础的运动技巧。 即使是对于那些56 岁的儿童来说,那些具有最高运动技巧的儿童比那些运动技巧评价最低的儿童更加受到同伴的欢迎,而且运动能力与同伴的接受性及权威性成正向相关。可见动作技巧的获得和发展,与其社会化过程是一致的。针对视障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他们由于动作运动能力的局限而经常被排斥在社会性游戏行为之外,他们的朋友很少,同伴间的交往也较少。 二、视障对个体身体发展的影

13、响 1.影响个体身体发展因素的分析 儿童动作的发展包括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动作的发展受儿童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顺序所制约,具有一定的规律,即由上而下、由大肌肉到小肌肉、由中间及四周的规律。儿童运动功能的发展受神经、骨骼、肌肉发育的制约,同时也与环境、锻炼、教育、营养等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如果没有适合的环境、适量的刺激去激发儿童的动机,儿童不能自由充分地进行活动,他们的动作机能的发育就会受到阻碍。视障儿童由于受不到应有的视觉刺激,缺乏视觉模仿学习,他们的运动能力不能随着机体的成熟而自然地发展,因而出现了身体运动发展延迟的状况。 从有关研究来看,视障的原因、年龄、程度、家庭环境(父母的育儿知识、态

14、度、经济生活条件等),个体作用于环境的积极性(是否好动),学校环境(伙食、体育设施、对体育锻炼及课余生活的重视)决定了身体的发展。但是,视障只给盲生身体发育出现不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关键在于出现视障后,盲生活动、学习机会受阻的程度。如果给视障儿童创造适宜的条件,让他们参加有利身体发育的活动,再加上营养正常,就能避免身体发育不良的可能性。 2.视障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 视障儿童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与健全儿童是一致的,也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视障儿童身体发育在速度上比健全儿童要缓慢,在身体素质上比健全儿童差,体态上不及健全儿童匀称,盲生脊柱异常弯曲(如驼背)的不良体态较多见。第二

15、节 视障对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在周围环境提供的刺激下产生和发展的。视障儿童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他们接受外界刺激的渠道比明眼儿童少,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范围和数量都比明眼儿童少,故而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与明眼儿童的不同。 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通过儿童的感知通路在大脑中形成对客观要求的反映,并引起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就转化为某种需要。新的需要与儿童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对于视障儿童来说,由于视觉通道受阻,导致个体感知外界信息障碍,使视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滞后于明眼儿童。同时影响个体对客观要求的反映,使其产生新的需要的水平受到影响,最终影响视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状态。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许多与明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