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939338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高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专业术语及其作用.常用写作手法(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作用详见五八】二、表现手法: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三、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答题格式: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加强语气。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

3、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名称上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要学会分清两者的差别四、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五、记叙及作用:(1) 顺叙作用: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使中心更突出。(4) 补叙:对

4、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描写: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4、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

5、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4.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环境、场面

6、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7.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七、议论、抒情: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

7、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八、说明:(以说明文为主)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

8、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常用的人称第一人称2(我):1.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2.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我们):1.说理性有号召力2.抒情性有感染第二人称(你,你们):1.赞美性质:亲切感2.批评性质:(1)人: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情感 (2)非人:拟人化同上第三人称(他,他们): 客观真实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语句在文章篇章结

9、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照应上文、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中心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句:前后照应,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为下文作辅垫。文末句: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其它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

10、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动词的作用:可以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形容词的作用:可以生动形象地描写某物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的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矛盾句的作用: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不同文体中的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关联词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

11、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指代词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知识既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在高中知识点中地位较为重要,应予以准确把握。 1.分类:消息(以叙述为主;简短精炼) 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详细生动,完整叙述新闻全过程) 2.新闻五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3.新闻四原则: 报道及时;完全真实;内容新鲜;篇幅短小 4.新闻的写作模式: 标题(内容精髓所在) 导语(开头第

12、一句话或第一段;作用:揭示消息核心或吸引读者) 主体(承接导语,详细叙述事实) 结尾(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用:收束全文;呼应导语;升华主题)科技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双层含义 1、浅层和深层 浅层一般与文章内容有关;深层一般与文章中心有关 浅层一般是物质性的;深层一般是精神性的 2、虚写与实写 梦;现实 / 幻想;现实 / 想象;眼前 3、角色主体不同

13、造成的含义不同逐层深入的集中 1、逻辑性深入(分类无限,重在掌握什么是逻辑性)2、情感的深入(夸大化;深入化) 3、从感性到理性具体题型及其答题方法 题型一 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解答步骤:写出表面意思;写出深层意思。写出内涵意义的升华(结合文章主旨)(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例题: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

14、义)(2)对句子的理解例题:2007年广东卷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字面意思);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内涵意义)。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内涵意义升华)。(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例题: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答:“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 “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内涵意义);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寓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内涵意义升华)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