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93602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刘渡舟在明、清两代,某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她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注重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目前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但是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但是错认此阴阳而已。”她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

2、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状况,作为我们的参照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由于,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本上,因此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畴。然而六经的证候体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因此两者必须相结合才干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措施简介如下: 一、 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

3、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干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

4、证。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多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抗邪无力,故以多种寒象为特点。若推而广之: 凡身轻、气喘、口鼻气热、目睛了了,不能睡眠;或热极朦胧,视物不清;或目赤多眵;或身热面赤唇红;或烦渴而小便红黄,则皆为阳证的反映。若身重,口鼻气冷,目不了了,但欲卧寐,面色不红,四肢厥冷,爪甲色青,吐利而小便色白,则皆为阴证的反映。古人说:“阳极似阴,阴极似阳”,因此,辨阴证阳证时,须区别其真伪方不被其表象所惑。伤寒论第11条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5、”它以“证”有真伪,而“情”则可信。故以“欲”与“不欲”而察其真象。临床之时,若师其法,则庶几近之。二、 表里阴阳六经为病,皆有一种发病部位的问题。故认清表里病位,则汗、下之法,方能用之不殆。1 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因此,太阳主表。此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第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阐明了邪伤太

6、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2) 太阳病里证: 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太阳蓄水证: 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2. 阳明病表里证(1) 阳明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还

7、出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此证尚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 阳明病里证: 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里证。伤寒论第2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里证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为难。3. 少阳病表里证(1) 少阳病表证: 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而伤寒论第6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少阳病里

8、证: 指的是少阳腑证。伤寒论第2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4. 太阴病表里证(1)太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论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第27条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都反映了太阴脾家的经表为病的事实。(2)太阴病里证: 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则阐明误下之后,在表之邪传入太阴之里,浮现腹满时疼的太阴里证。5少阴病表里证() 少阴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

9、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这是论述少阴经的热证;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则是论述了少阴阳虚,经表受寒之证。(2) 少阴病里证: 是指少阴心肾两脏之病。如伤寒论第3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又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这两条阐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6. 厥阴病表里证() 厥阴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而伤寒论第35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以上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

10、) 厥阴病里证: 伤寒论第3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是指厥阴脏寒里证而言。以上我们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之为病,这才干体现出中医辨证学的系统和完整。如果只讲脏腑的里证,而不讲经络的表证,则失六经辨证的宗旨。因此八纲辨证必须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才不致失于片面。三、 寒热寒热两纲,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它以疾病有寒热两种状况的客观存在,故作为临床治疗中辨证分型的根据。因此,它便把表里、阴阳为病的具体病情概括无遗。1. 太阳病寒热证(1) 太阳病寒证: 太阳主表,然表病而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

11、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2) 太阳病热证: 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如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2. 阳明病寒热证()阳明病里寒证:阳明主里,而以里证为主。然里证有寒热之分,试叙

12、如下: 伤寒论第226条说:“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而24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此条论里寒作呕,并提出了治法。(2)阳明病里热证: 阳明病的里热证,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热在上,郁于膈脘,则心中懊,舌上生苔;热在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3.少阳病寒热证(1) 少阳病寒证: 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证。(2) 少阳病热证:其证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4. 太阴病寒热证() 太阴病寒证: 伤寒论第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脏有寒

13、”,指脾有寒,故证见腹泻而不渴。() 太阴病热证:伤寒论第78条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太阴为湿土,故发病而有湿热与湿寒的不同。必须辨清而不能相混。. 少阴病寒热证(1)少阴病寒证:少阴病寒证,涉及甚广,伤寒论第282条说:“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小便白者,如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如下焦虚有寒”一语,道破了少阴病的寒证明质。(2) 少阴病热证: 伤寒论第3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阐明了少阴病热证烦躁的状况。6.厥阴病寒热证()厥阴病寒证: 伤寒论第352条说:“若

14、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阐明了其人肝有久寒,体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呕等证。() 厥阴病热证: 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邪为病;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阐明: 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阐明了厥阴内热,而有致厥之机。四、 虚实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的虚实状况,大概来讲,凡三阳经病,多以实证为主,三阴病中多以虚证为主。1.太阳病虚实() 太阳病表虚证: 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如伤寒论

15、第12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是说太阳病表邪的虚证。(2) 太阳病表实证: 太阳病表证,若无汗而喘的,则叫表实证。如伤寒论第5条的“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是说的太阳表邪的实证。.阳明病虚实() 阳明病里虚证: 阳明主里,而有虚实之分。阳明病的里虚证,如伤寒论第196条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成无己注:“胃为津液之府,气虚津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按: 太阳主表,故以有汗为虚,无汗为实。阳明主里,则以有汗为实,无汗为虚,以见表里虚实之辨。(2) 阳明病里实证: 阳明病的里实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