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93547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分析1 油库的油气回收的意义石油及其产品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轻组分在常温下蒸气压较 高,极易挥发, 故在油品从油库到加油站再到用户的整个储运过程中, 广泛存在 着油品蒸发损耗的问题。 油品蒸发损耗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诸多严重危害, 如降低 油品质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造成火灾隐患以及危害人身安全等。因此,对 油蒸气进行密闭回收势在必行 1 。在当今油品使用量日益增加、 能源供给日益紧张、 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 下,油库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可消除安全隐患, 降低环境污染, 减少能源浪费和保 证油品质量,有利于员工身体健康 2 。一般情况下, 油库在运行过程中, 其油气

2、排放过程主要发生在卸油、 储油及 收发油 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油气排放量有一定差别。卸油阶段:目前,油库所储油品的运输以火车为主,在卸油过程中,油气处 于负压状态,排放量较小且集中。 如果要使火车卸油过程中油气排放的瞬时值均 达到国标规定值, 只有对火车油罐的构造进行彻底改造, 将其改为底部卸油; 但 很显然改造工程量大且造价高,所以难以实施。储油阶段:该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静止储存损耗或小呼吸, 主要指油品 因受外界环境如风速、 温度以及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呼吸损耗。 针对该阶段的油 气排放问题, 目前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储油罐的密封性能, 将小呼吸排放的油 气密封在油罐内,防止其排放到大气

3、中。收、发油阶段:相对于储油阶段, 收、发油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大呼吸, 主要指油罐从外界收油和将油罐内的油品转移到油罐车的过程中, 因油罐开启的 瞬间和装油过程中随着油罐或油罐车中油品的不断增加,罐内油气因压力升高, 呈正压而被不断地挤出罐外。 该阶段油气排放量相对较大, 油库油气回收应主要 针对此阶段的油气排放进行收集和处理, 同时对储油阶段中密封储存在油罐内的 油气加以收集和处理。 根据国标规定, 发油过程采用底部装油方式, 防止油罐开 启瞬间的油气排放; 通过油气回收装置的收集系统对罐内油气进行收集, 同时在 收集系统配设测压仪表, 以保证罐内压力适宜; 装油和油气输送接口采用 DN

4、100 密封式快速接头,以减少油气排放 1 。总之,成品油在输送分配过程中 , 由于温度、 压力的变化容易造成油气的小 呼吸和大呼吸损耗 , 同时将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油气, 不仅浪费了巨大资源、 给环 境带来很大污染、 形成的油气聚集易成为易燃易爆场所, 更给油库的运营造成巨 大安全隐患。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 节能减排问题日益严峻; 伴随人们节 能、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油库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作也越来越紧迫。油气回 收已是人们面临重要课题。同时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提高油品质量、节约能源、 排除安全隐患, 优化油库工艺设计、 引入油库油气回收系统迫在眉睫, 以达到实 现减少污染的要求并能达

5、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大部分轻质油品属于挥发性易燃易爆物质, 易聚积、易与空气形成爆炸 性混合物后沉聚积于洼地或者管沟之中, 遇火极易发生爆炸或者火灾事故, 容易 造成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如果烃密度在 1% 7% 之间则处于爆炸范围,所以 在成品油油库设置油气回收装置是现代化油库建设的趋势。 而成品油库各区的火 灾发生率统计结果为罐区 6. 94%,接卸区 27. 78%,发油区 36. 11%,可知在接卸 区和发油区发生的事故为油库事故的大多数。从20世纪 70年代以后, 我国开始对油气损耗着步采取控制手段, 油气损耗占 原油量的比例高达 0. 6%左右,随着技术不断进步 , 特别是浮顶罐的

6、推广应用, 使 油气损耗大幅度降低, 资料显示, 汽油从炼厂生产出来到达最终用户手中, 一般 要经过4次装卸,每次装卸都有 1. 8% 的挥发损失,4 次装卸的损失率既为 7. 2%, 所以在接卸区和发油区设置油气回收设施从节能和安全上考虑尤为重要3。2 油气回收的技术2.1 油气回收技术分类 油气回收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膜分离法和氧化燃烧法。(1)吸收法吸收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利用对油气中的烃类组分有良好吸收 和解吸性能的吸收剂, 对油气中的汽油组分进行回收, 包括常压常温吸收法和常 压低温吸收法 2种典型的方法。(2)吸附法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对油气中的烃类组分和空

7、气具有不同的吸附亲合力, 将烃 类组分与空气分离, 进而实现对烃类组分的选择回收。 吸附法通常利用活性炭吸 附和解吸油分子, 进而实现油气的回收利用。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直接吸附浓度 较大的油气时, 吸附材料很快达到饱和, 这对吸附设备的使用周期、 解吸过程的 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使吸附法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冷凝法冷凝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与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 在常压下将油气降至足够 低的温度, 使其中的绝大部分汽油组分冷凝为液体汽油并加以回收, 冷凝后的尾 气则直接排入大气。(4)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采用特殊方法和材料制成的分离膜对气体的渗 透性,利用一定压力下混

8、合气体中各组分在膜中具有不同的渗透速率, 实现分离。(5)氧化燃烧法 利用催化氧化燃烧法直接处理油气是一种操作费用较低的方法, 但因为涉及 到加油站的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每个加油站建一套这种处理装置比较困难; 在 加油站进行分散吸收, 再统一进行氧化燃烧处理,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其燃烧热 可以再利用,且成本与吸收法相差不多。2.2 油库油气回收装置油库油气回收装置通常基于活性炭吸附法或专用吸收剂吸收法建造而成。 在 实际选用油气回收装置时,应根据油库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建安费、 能耗、处理效率、年回收量、使用寿命、占地面积、使用安全性及环境影响等, 在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的基

9、础上,确定油气回收方案。(1)活性炭吸附法 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是国外比较成熟的技术之一, 该技术使用高效活性炭作 为吸附剂,回收效率高,安全稳定,在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代表 厂家有丹麦库索深公司和美国乔丹公司,美国专利US34276058, US515735和欧洲专利则分别给出了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的不同设计。 吸附法回收油气的关键技 术包括高质量吸附剂的研制、 筛选,装置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和工艺参数的确定, 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油气回收工艺的开发方面,对吸附剂的研究相对较少。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由吸附系统和吸收系统组成, 吸附系统利用吸附材料单 位体积具有的极大的表面积, 有效地吸

10、附油气中的烃, 它由两个交替工作的活性 炭床组成 , 油气从吸附器下端进入吸附器内,经过活性炭床层,被活性炭吸附。 吸附后的油气通过吸附器出口 , 经浓度检测后排放到大气中, 从而达到净化的目 的。当吸附器出口浓度达到设定值时, 吸附器的出口阀门自动关闭, 真空解析阀 门打开,同时真空泵启动 , 降低活性炭床压力,使油气从活性炭的孔隙结构中脱 离出来,分离出的油气被真空泵送入吸收系统, 吸收系统由吸收塔和两台油泵组 成。进入吸收塔的油气与来自罐区的常温贫油逆流接触被吸收下来送回储油罐作 为成品油发出。未被吸收的油气返回油气总管道与发油台送来的油气混合后进入 活性炭床再次被吸附。吸附剂主要为高比

11、表面的活性炭, 采用丁烷工作容量 (BWC) 表征其吸附油气 的能力。吸附剂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其吸附性能、吸附寿命、再生性能等方面。研 发出强度大、 吸附容量高、吸脱附油气速率快的炭材料是实现吸附剂大规模应用 的前提。高玉明等 45 发现活性炭中孔的分布对油气吸附有很大影响,并认为活 性炭对油气的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同时具有微孔填充和毛细凝聚的双重特征。 黄维秋等 6认为活性炭吸附剂吸附油气温度低有利于增加吸附容量、 提高吸脱附 速率,但被吸附的油气脱附不完全; 活性炭的饱和吸附率随吸附操作温度升高而降低,新鲜活性炭在20C时的饱和吸附率高达34%, 30C时为30%;活性炭吸附 存在劣化度且难

12、以彻底再生。 北京煤化工分院 7利用金属化合物催化活化制备出 活性炭材料。樊亚娟等 8通过以市售活性炭和炭化料为原料,利用水蒸汽活化法 制备了吸附汽油蒸气的活性炭。段剑锋 9的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油气为物 理吸附过程,吸附速率快,在实验条件下,一般 75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 温度越高,平衡时问越短,但是吸附量下降;26nm孔径分布的活性炭有利于油气的吸附,活性炭经过多次再生循环后有效吸附量趋近于平衡;低压、高温、 吹扫气量大有利于活性炭的再生。(2) 吸收法吸收法分为常压常温吸收法和常压低温吸收法。 前者设备投资少 , 操作简单 , 使用范围广, 国内应用的也比较多。 目前研究的

13、重点在于筛选和开发研制出性能 良好的吸收液。 吸收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 其分离原理已经比较成 熟, 在石化系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吸收分离的优点是可以使尾气浓度控制 在很小的指标内,但缺点为进口浓度难以达到很大,否则吸附热效应将很明显。日本Maruxen Engin eeri ng In corporation生产的油气回收装置采用吸收剂SOVAR来吸收油气,SOVAR是添加了有机成分的石油产品溶剂。国外基于吸收 法设计的油气回收装置的专利很多, 如日本专利J57162631,欧洲专利EP501054, 美国专利 U $3914115 U84475928、U$3981156、

14、U$3815327、US3830074等。20世纪80年代,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就开始对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进行研究, 先后开发了以轻柴油、 低温汽油作吸收剂的吸收法油气回收装置。1996年开始研究的有机溶剂作吸收剂的油气回收装置, 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吸收法油气回收 装置,适合在炼油厂和大中小型油库推广使用。 江苏工业学院发明了具有专利权 的吸收剂AbsFOV 97(GB10593 2007),该产品适用于轻质油品收发、装卸、 销售作业区等场所, 目前已在石化企业铁路油罐车装卸区获得应用, 油气回收率 高于95%,且装油期间装车周围大气中的总烃浓度平均降低98.1%。3 油气回收装置的技术经济问题

15、 目前国内的油库有部分已经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但相当一部分只是“摆 设”,没有投入运行或仅仅在环保部门检查时才勉强运转。 其原因主要是运转费 用高,回收的汽油仍不能抵消运转和维修成本,因此企业缺乏正常运转的动力, 这样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也给企业增加了压力。 油气回收装置不能正常运行, 主要是能耗太高。 以能耗较低, 技术上成熟的活性炭吸附法为例, 一套设计处理 量为500 m3/h的活性炭吸附油气回收装置启动后能耗为 80 kWh,若按人民币1 kWh为1元计算,仅电耗就为1920元/天,全年约为人民币70万元,应至少回收汽 油140才能达到能耗的盈亏平衡点。若按每1 m3油气能回收0.

16、8 kg汽油计算,那 么油库的汽油发油量至少应为17.5 kt,也就是说大约汽油的年发油量在20万 t以上 的油库,回收的汽油可以在经济上达到运转的盈亏平衡点。 若选用能耗较高的回 收方法,如冷凝法、膜分离法,盈亏平衡点还要提高。油气回收和其他节能减排的环保治理措施一样,必须考虑到它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凡是在经济上不合理的措施, 其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 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因为能源 (电能)的取得是以排放C02为前 提的,从局部来看可能减少了排污, 但从整体上来看, 可能这种治理措施不是减 少了 C02的排放,而是增加了 C02的排放。若考虑到投资一套设计处理量为500 m3/h的活性炭吸附油气回收装置,以基 建投资约为人民币 400万元(其中设备费用约人民币 300万元,土建和其他费用约 人民币 100万元)计算,其设备折旧按 10年计算,则每年应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