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苏教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93288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1.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正反对比的手法。2.理解文中论述的“年轻精神”的品质,并发扬这种品质。重点: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正反对比的手法。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王昭君等。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2.查找资料,补充下面的文体知识。讲演,是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讲演的特点是: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个人的观点;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

2、,富有鼓动性。3.给加点字注音。反诘(ji) 人溺己溺(n) 舐干(sh)雄辩(bin)感慨(ki)木乃伊(y)4.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1)大家假如要反诘我:“你向我们作五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五分钟呢?”反诘:反问。诘,追问。(2)他如饥似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坦怀:开诚相见;敞开胸怀。 (3)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形容不动声色。 (4)作你们青春的畅泳。畅泳:畅快地游泳。(5)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实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把别人挨饿看作自己挨饿,把别人被淹没看

3、作自己被淹没。比喻设身处地,急他人所急,替他人着想。5.自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什么是“年轻精神”?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表现这一品质特征的关键词语。示例: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关键词语:毫无成见、如饥似渴、虚心坦怀、学习一切。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关键词语:大公无私、打抱不平、切实为人民服务。第三,是勇敢的战士。关键词语:不怕艰苦、倒下跳起、舐干血迹、牺牲自我。(这里的动词“跳”用得相当好。“跳”指通到挫折或失败后立即做出恢复前进状态的反应,速度快,力量大,生动地展现了勇敢者的形象。)2.请找出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主旨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

4、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拓展:据你所知,举出一位如文中所说的“人已死了”“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的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示例:雷锋人虽然早已因公殉职,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问题二:细读课文,分析揣摩。1.你认为这篇演讲在开头、主体、结局上,有哪些闪光点?体现了演讲的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开头活跃气氛,吸引听众生动性主体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针对性结局热情洋溢,鼓动听众鼓动性2.作者在论述“年轻精神”时,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课文的第5段与第6段就是正反对比的典型段。你能在文中再找

5、出同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段落并说说对比的作用吗?示例:第11段。把具有“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与失掉了“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进行对照比较,这样不仅可以表现出鲜明特征,还可以显示讲演者的爱憎情感,表现演讲词的思想倾向,鲜明突出地表现主题。问题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情理交融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色,以下面这段话为例,请体会其饱含的感情色彩,说说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示例:对那些“年纪轻轻”但在精神上已衰老的人,作者愤怒地斥之为“老腐败、老顽固”,把他们比作“活的木乃伊”,其慷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充满贬斥色彩的理性的语言。在从反面痛斥那些“老腐败、老顽固”后,作者又从正面热烈赞扬“年纪老”但“精神并不老”的人,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主题。*问题四: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示例:努力学习,用自己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保家卫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使自己永远年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