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含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928302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第一部分 专题三 第13讲(见逐题对点特训P37)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审题分为三步,首先是结合设问与材料,搞明白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中国历史”,其中蕴含三个细节,一是“创新”,二是“贯穿”,实际上就是答题时要注意古代史、近代史、现代

2、史都要考虑到,三是要结合所学;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说明,注意题目是不限定角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设定的四个角度的某一个或多个,或者是修改、补充、否定、创新,这一块不求答题角度过度铺开,针对一个角度准确分析是比较理想的,在能力不足以支持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从多角度论述;第三步是具体答题过程中操作的细节,一是观点明确,二是史论结合,既不要空洞地说历史概念没有史实,也不要只列举史实而不知道把史实与主题进行结合,三是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准确,要和准备结合的结论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如果是按照图示角度来回答,首先表明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如果按文化理念的求变求新来

3、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如果按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如果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四大发明、京张铁路、袁隆平等;如果按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唐朝的兼收并蓄、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当代的对外开放等。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4、,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

5、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讲欧洲文明,不少人往往笼统地称之为西方文明,而且总是从希腊罗马讲起并将其视为一体;后者到中世纪似乎进入休眠期,直到文艺复兴才重新再现古典理性的光辉。这样的历史认知在国内至今影响甚广甚深,以至进入中学教科书。有较广泛影响的亦是将古希腊罗马与八九世纪产生欧洲文明视为一体,统称为“西方文明”;以西方文明概念为核心,形成古代、中世

6、纪和近现代关于西方文明的历史分期这里着意指出的是一些人的西方文明概念问题:不同文明的文化边界被混淆了!虽然文化边界不易区分,希腊罗马文明与欧洲文明之关系尤其密切,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质的文明。它们在时间范畴里有先后,但在文明形态范畴里却是并立的。摘选自侯建新欧洲文明不是古典文明的简单延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希腊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之间的关系。(要求:赞成或反对材料中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解析:在论述此题时主要有两个方向,即赞成古希腊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一体化或反对一体化。在答题过程中,建议按照“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最后总结”的格式。 观点一

7、:在论述“赞成一体化”时,应当从欧洲文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关系上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制度的继承,即古希腊民主政治中的“主权在民”的进行、政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任期制、民主政体等民主理论与实践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影响,罗马法中的法律精神(私法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和法律原则(公平原则等)对近代欧洲法律制定的影响;二是文明的继承,即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在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古代文学艺术等在近代的发展。观点二:在论述“反对一体化”时,应当主要论述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区别上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

8、方面论述:一是从民主政治的性质上来看,古希腊民主政治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接着论述在直接民主政治下有最高权力机构,而在近代西方代议制之下各权力机构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原则;二是从民主观念的差别上来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和近代西方有着不同的内涵;三是从文明的传承上看,近现代西方文明受到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很大程度的影响,并非单纯是古希腊文明在近现代的再现。答案:参考要点:赞成一体化要点:古希腊的直接民主蕴含主权在民的精神,公民大会、任期限制、公民平等、共和政体(选举产生执政官、将军)、责任制等这些民主理论与实践,为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代议

9、制民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罗马法中的诸多因素和原则成为近现代西方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古希腊文明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弘扬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此外古希腊的物理学、文学等都对近代西方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反对一体化要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这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具有本质区别;雅典民主制的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是代议制民主;雅典民主制下,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权力制衡问题未能解决,容易演化为暴民政治,而近代西方民主具有明显的分权制衡机制

10、;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观念,这与建立在强调特权的公民身份基础上的雅典民主政治有本质不同;古希腊罗马文明仅仅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来源之一,近代欧洲文明的来源还有基督教文明和日耳曼文明。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在“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和“西欧中世纪社会结构”中任选一则,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社会结构对近代化转型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材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求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方中世纪历史要有宏观而系统的理解,才能够紧扣题目要求。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如果选择中国,那么就要围绕左图,从经济、政治、思想三大方面来

11、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的立足点是题目中的限制词“近代化转型”,学生要清楚近代化转型的内涵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等核心。明确围绕这些,组织答案就可以有的放矢,从中国或西欧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向工业化转变、政治模式是否有利于向民主化发展、思想文化是否有利于向理性化演变等角度具体阐述即可。答案:示例一:地主经济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农民被地主严密控制和残酷剥削而极端贫困;官僚政治使皇权为代表的专制势力渗透到社会的深处;儒教极力维护专制统治。且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使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很难破坏和分解。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转型。(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西欧中世纪

12、的领主制维持领主与附庸的相对松散的关系,使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变成可能。贵族政治易于民主平等和守法思想的滋生。基督教的一统地位因其自身的腐败,在宗教改革和西欧民族主义潮流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相对而言,西欧中世界社会结构有利于近代化转型。(言之有理即可)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现象1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13、现象2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现象3新式工厂对于钟点时间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有作家这样描写上海工人上班情形:“大家都急忙的出了门,在临着臭沟的乱泥路上奔着。”在工人们的回忆里,准点上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每个人的神经处于极度焦虑紧张的状态。对上述三种现象,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种现象所贯穿的主题。解析:现象1:可从材料得出上海与内地不同的生活

14、节奏,可从近代上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方面得出二者不同的原因,从而得出工业文明在近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性的结论。现象2:可从材料得出中华民国成立后实行阳历和阴历的不同纪年方式,从政府推广阳历角度看说明政府倡导向西方学习,从民众角度看得出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结合材料“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得出现代与传统的相斥相容的结论。现象3:可从材料得出近代工厂的规章制度和由其引发的工人精神状态,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制度,从近代化和工厂制度方面分析工人的压力,得出工业文明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的结论。答案:评述:现象1: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

15、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现象2:政府推行国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倡导向西方学习,具有进步性;阴历的广泛使用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扎根民间。政府与民众围绕纪年问题的矛盾与妥协说明了现代与传统的相斥相容。现象3:新式工厂严格时间规定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工人们的焦虑体现了工厂劳动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冲击。效率与焦虑的矛盾说明了工业文明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概括:人类文明在交流、冲突、动荡、融合中变化、发展

16、。(言之成理即可)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以上三幅漫画中任选两幅,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全面解读。(要求:史实准确,解读完整。)解析:根据漫画一“放逐”“雅典”即可得出是考察古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可以从原因(为维护雅典民主)、影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作答;根据漫画二“辽东”“欧洲的干预”可以得出考查的是1898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从原因(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影响(成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进行作答;根据漫画三“炼钢”“1 070万吨”得知考查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可以从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影响(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进行作答。答案:图一:内容:陶片放逐法。原因:为了维护雅典民主。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