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同步检测1-3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927248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同步检测1-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同步检测1-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同步检测1-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同步检测1-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同步检测1-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同步检测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同步检测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 (2011南充高二检测)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A. 西汉B.东汉C,南北朝D-隋朝【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 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 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 道”,“三教合一趋势由此开始。【答案】C2. (2011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主张,儒、 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 上,然其心

2、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 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 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 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答案】D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B. 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面对严峻的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

3、精华。【答案】D4. (2011温州模拟)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 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万纲葺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宋代儒学认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据此可 以判断C项正确。【答案】C5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是新兴 的儒学。以下观点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 无为而治B.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C.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解析】“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答案】D6. (2011

4、宿迁高二检测)“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 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 是()A.朱熹B.陆九渊C. 王阳明D.董仲舒【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材料中强调“学问以 格物致知为先”,主张格物致知的是程朱理学,故选A项。陆王二 人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答案】A7. (2011佛山学业水平检测)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 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B.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D. 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解析】 宋代理学家“二程在朱熹之前,故A项不正确;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B项正

5、确;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 “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C项错误;朱熹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 务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理学主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封建君主专 制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B8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 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A. 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B. 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C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D.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题干中朱熹宣扬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等是其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 现。而佛教要求人们将幸福寄托于来世,道家主张“无为”,都回避 现实,这是双方境界

6、的最大不同。【答案】C9. “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A.儒家道德伦理B-自然规律C. 人的良知D上天的意志【解析】南宋朱熹把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因此“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规范。【答案】A10. (2011江苏学业水平检测)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 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 思辨化的过程C. 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 孔子和孟子D .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项是理学产生的时期; B项是其理论来源;C项是其代表

7、人物的历史地位;D项错误,理学 中没有融合法家思想。【答案】D11. (2011广州检测)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 他应该会回答()A. 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B. 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C. 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D. 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这与C项吻合 A、B、D三项都是指 实,与C项的虚相反。【答案】C12. (2011南京高二检测)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 们的共识应该是()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

8、“其中的天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C两项不是两人 的共识。探究万物,得到“天理”是朱熹和二程等理学家的观点,故 D项也不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1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 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 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

9、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二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 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 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传习录请回答:(1) 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 简要解释。(2) 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 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 特点是什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和王阳明基本思想观点的不同,也 即“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不同。解题关键一是把握材料信息, 归纳出材料的核心观点,二是

10、抓住朱熹和王阳明学说的主要特点进行 比较和分析。另外,要结合教材知识理解两段材料。【答案】(1)格物致知。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 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2) “穷理”,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 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 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张岂之先生说:“朱熹用了四十年搞四书章句集注这本 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融会了儒学、佛学以及中国的道家。到元明清时 期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程颐朱熹王阳明(1) 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四书

11、”是指儒家哪四种典籍?(2) 四书章句集注被元明清三代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说 明理学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 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你觉得它有什么可取 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正确 对待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 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第问,“四书”内容回答较简单,结 合教材所学归纳即可。第(2)问,要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为了加强 专制统治角度回答。第(3)问,对待理学应该加以甄别,既要看到其 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答案】(1)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说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统治思想。(3)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宋明理学 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等传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宋明理 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宋明理学 强调力行,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 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