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926144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论文摘要】:教育离不开教育技术。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却不能为全体老师所承受,其重要原因是对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知识、方法和才能上的欠缺所致,从而成为全面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制约因素,文章就此进展了阐述。【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素质;培养纵观人类教育开展的历程,科学技术的开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开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开展的重要驱动力。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开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宏大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过程的优化成为必

2、然。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部的一项调查说明,目前各高校用于购置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将其应用于教学的老师却远未到达理想的数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和才能上的欠缺常常是其制约因素。因此,它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当承当起传播教育技术和培养老师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双重责任。1何谓教育技术素质可以认为,教育技术素质应是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一种才能和素养,即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展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促进学习、进步教学效益的才能和素养。教育技术素质应包括教育技术观念、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才

3、能这三个主要的方面。11教育技术观念观念是指人们在理论中形成确实定的认识和看法,与时代的开展亲密相关。教育技术新定义明确反映了现代教育观念,即以“促进学习为目的,从关注老师“教的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从传授知识转向为学生创立有效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以到达促使学生“有效认知的目的。信息时代为教育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得以创立,从而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技术观念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提倡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张新的老师观。即老师的角色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的选择、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

4、、帮助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学习者品德形成过程的示范者,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朋友的多重性转变;主张新的教学观。即由传递知识向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及理论才能转变;主张新的学习观。即学习过程由被动承受信息刺激向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转变;主张新的教学组织观,即由单一的班组授课制向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互动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转变;主张新的教学评价观。即由单一的知识评价向多元的知识、技能、才能、态度等综合评价转变引。12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包括有关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对象、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教育技术的根底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及教学媒体的理论、功能和使

5、用方法等内容。教育技术根底理论有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是在上述理论根底指导下,为优化教学效果而“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的,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展修改的过程。教学媒体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教学媒体不但包括黑板、粉笔、幻灯、投影、录像等传统媒体,也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现代媒体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制作和应用。13教育技术才能掌握教育技术知识的目的是使获得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理论的才能。教育技术才能包括教学设计才能、

6、信息获取和处理才能以及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才能。教学设计才能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原那么对所担任的课程进展学习需求分析、说明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施行教学效果评价的才能。具备教学设计才能,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理论联络实际、有利于对一切教学资源的系统开发和综合利用。信息才能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组织和保持信息、传译和交流信息以及使用计算机加工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的才能。信息才能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才能,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才能。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才能包括选择、使用、维护教学媒体的才能。在这里特别强调运用的才能,是为了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学到达最正确效果。教育技术观念

7、、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才能构成了教育技术素质的三要素。三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互相联络、互相依存的统一体。观念是先导,知识是根底,才能是核心。2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开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我国教育界也对此进展了广泛讨论,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开展、全体开展和个性开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而教育技术恰好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利用教育技术有助于进步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以保证学生全

8、面开展、创新和理论的空间和时间;第二,利用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身处一个充满智慧、快乐和美感的课堂,可以把学生的负担化作学习的愉悦,把学生压力变为学习期待,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优化教学质量;第三,教育技术有助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全面开展、全体开展和个性化开展成为可能;第四,教育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基于资源的学习才能。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能指望在学校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学生学习完有关的知识,而应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教会学生如何

9、学习。陶行之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英特网、老师、专家等丰富的资源帮助个人进展有效学习,从而使学习者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考虑,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可见,既有现代教育观念又能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效劳的老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熏陶、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对网络信息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互动式教学、学生自制教学课件等教学理论的磨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该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素质呢?3重视教育技

10、术意识和观念的培养人的观念和意识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重视对学生教育技术意识和教育技术观念的培养是教育技术素质教育的关键_。理论证明,营造一个教育技术的环境有助于培养目的的实现。首先,是教育技术的人文环境。比方老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将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假设老师能在自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擅长运用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教育技术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其次,是教育技术的物化环境。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网上资源帮助自己进展自主学习,进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形成良好习惯,逐步减少或摆脱对老师的过分依赖。目前,不少学校已开展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等资源共享,

11、利用校园网给学生提供讲课文稿、发通知,网上交作业、提问题、老师解答问题等,这对增强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和观念是非常有益的。可见,既有现代教育观念又能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效劳的老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4加强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专门开设教育技术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教育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从一些院校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效果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技术尚未形成权威性的体系与内容框架,不能在根本的理论问题上达成共识。从已出版的不同版本、名称一样或相近的教育技术学教材来看,在内容、体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明显区别,比方物理专业,已

12、经开设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课程以及电视机原理、音响技术、摄影技术、摄录像技术、网络技术等选修课程,与其它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一样,因此各专业学生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需求有明显不同;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也有详尽阐述。以上种种,都给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目的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带来困难,假设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建议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教育技术课程,或将这门课程与学科教育教法的课程整合。学科教学法课程负责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教育思想、原那么和方法。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原那么、现代教学媒体论与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技能整合到一块,培养学生用教育理论指导学科教学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来进步学科教学思想的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