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及机械波知识点(全)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926102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振动及机械波知识点(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机械振动及机械波知识点(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机械振动及机械波知识点(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机械振动及机械波知识点(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机械振动及机械波知识点(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振动及机械波知识点(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振动及机械波知识点(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一:波的形成和传播(一)介质 能够传播振动的媒介物叫做介质。(如:绳、弹簧、水、空气、地壳等)(二)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三)形成机械波的条件(1)要有;(2)要有能传播振动的。 注意:有机械波有机械振动,而有机械振动能产生机械波。(四)机械波的传播特征(1)机械波传播的仅仅是这种运动形式,介质本身并不随波。 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振动都受它前一个质点的带动而做振动,因此波动的过程是介质中相邻质点间依次“带动”、由近及远相继振动起来的过程,是将这种运动形式在介质中依次向外传播的过 程。对简谐波而言各质点振动的振幅和周期都,各质点仅在各自的位置附近

2、振动,并随波动过程的发 生而沿波传播方向发生迁移。(2)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运动形式。 波动的过程也是由于相邻质点间由近及远地依次做功的过程,所以波动过程也是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因此机械波也是传播的一种形式。(五)波的分类波按照质点方向和波的方向的关系,可分为:(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波,其波形为相间的波。凸起的最高处叫,凹下的 最底处叫。(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波,其波形为相间的波。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作, 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作。知识点二: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知识(一)波长(入) 两个的、在振动过程中对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在横波中,两

3、个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在纵波中,两个的密部(或疏部)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振动在一个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二)频率( f) 波的频率由决定,一列波,介质中各质点振动频率都相同,而且都等于波源的频率。在传播过程中,只要波源的振动频率一定,则无论在什么介质中传播,波的频率都不变。(三)波速( v)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即v _ Ax。 At波速的大小由的性质决定。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其波速不同。 对机械波来说,空气中的波速小于液体中的波速,小于固体中的波速。(四)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v =注意:一列波的波长是受和制约的,即一列波在不

4、同介质中传播时,波长不同。知识点三:机械波的图象(一)机械波的图象 波的传播也可用图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位置; 用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位置的位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得出的曲线即为波的图象,二)物理意义 表示各质点在某一时刻离开位置的情况。三)简谐波(简谐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的波)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如图:四)波的图象应用(由图象可获取的信息)(1)振动质点的振幅A、波长入。如:一列简谐横波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从图上可知振幅为cm,波长为cm。若已知波速v=16cm/s,由v =可求周期T=。T(2)这一时刻各质点的平衡位

5、置、位移,回复力、加速度等。如图中b点的平衡位置在cm处,此时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cm,回复力和加速度均为向最大。反之也可以)3)在波速方向已知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同侧法、上下坡法、质点带动法(4)经过一段时间(At小于T/4)后的波形图平移法5)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与联系振动图象波动图象图象 形状正(余)弦曲线 个质点正(余)弦曲线 个质点对象 物理意义横坐标纵坐图线表示个作简谐 振动的质点在时刻 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质点振动经历的一个质点的位移图线表示某时刻形成 波的个质点的位移的 大小和方向波传播方向上介质上 各质点的位置 各质点的位移相邻 两个 位移 最大一个利用f

6、1可知振动 f =T频率一个若知波速可求周期、频率:值之 间的 距离判断 质点 在某 一时 刻振 动方 向的 方法看下一,沿振动方 向垂直横坐标找前一确定质点下时刻振动 到哪时间 变化 对图 象的 影响振动图象随时间的 延长而继续延伸, 原来的部分波形图象随时间的延 长而沿着X轴向传播方 向平移,由于前面各质 点的位置都要变化,因 此原来的图象也相应 会,形成新的波形图象机械波的现象知识点四:波的衍射(_)衍射现象 波绕过障碍物到障碍物后面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或者跟波长。波传到小孔(或障碍物)时,小孔(或障碍物)仿佛一个新的波源,

7、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称为子波)在孔后传播,于是,就出现了偏离直线传播的衍射现象。四)衍射是波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三)惠更斯原理对波的衍射的解释只不过有些现象不明显,我们不容易观察到。说明: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现象十分明显,但由于衍射波的能量很弱,衍射现象不容 易观察到。知识点五:波的干涉(一)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1)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而并不相互干扰,这是波的一个基本性质。(2)波的叠加原理:两列波相遇时,该处介质的质点将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此时质点的 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二)波的干涉

8、(1)波的干涉现象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 的区域相互,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2)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等。 干涉条件的严格说法是:同一种类的两列波,(或波长)相同、相差 恒定,在同一平面内振动。高中阶段我们不讨论相和相差,且限于讨论一维振动的情况,所以只强调 “频率相同”这一条件。(3)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的现象之一。(三)对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解释法的=沽示奄IF(1)振动加强点设波源S、S2在a点分别引起的振幅为A、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计时,波源SS2 分别引起质点a振动的图象如图甲

9、、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 象如图丙所示: 从波源S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是同相(即振动步调一致)的,引起a点的振 动方向是的,振幅是A=。 振动加强是指该处质点的振幅增大,或者说相干的两列波在该处分别引起的位移总是,故质点 的总位移等于两个分位移,从而振动加强。(2)振动的减弱点以波源S、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到b点时开始计时,波源S、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 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b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波源S、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减弱的点b是反相(即振动步调相反)的,引起b点的振 动方向,振幅为A=。

10、 振动减弱是指该处质点的振幅减小,或者说相干的两列波在该处分别引起的位移总是,故质点 的总位移等于两个分位移之,从而振动减弱。(四)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到两波源的距离关系 振动完全相同的两列波,某点到两波源间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倍(波长的整数倍),则是振动加 强区;某点到两波源间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倍,则是振动减弱区。说明:(1)任何两列波相遇时都可以叠加,显然,若两波的频率(或波长)不同,在某一时刻峰、峰(或 谷、谷)相遇振动加强的点,在另一时刻,不会始终加强,也就不会出现稳定的干涉图样,只是一般 的波的叠加现象,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两列波要发生干涉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两列波的频

11、率(波长)必须相同),通常把符合干涉条纹 的两列波的波源叫相干波源。相干波源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是稳定的。稳定干涉中,振动加强区 域或振动减弱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并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2)振动加强区域的质点,其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振动减弱区域的质点,其振幅 最小(可能为零),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其值保持不变。加强区域内各点的振动位移都比减弱区内各点的振动位移大。振动加强点的振幅最,但并不是说 它的位移总是最,振动加强的质点也要通过平衡位置,此时它的位移为零,也是一个由0到A的变化 过程。知识点六:多普勒效应(一)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1)声

12、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 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收 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2)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介质都不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波源的频率。(3)声波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若波源的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却发生了变 化。 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而观察者向着波源运动:在单位时间内观察者向着波源移动一段距离,与 观察者不动的情况比较,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即接收到的频率;同理,如果观 察者远离波源,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13、,即接收到的频率。 观察者相对介质不动,而波源运动:波源接近观察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波源远离观察 者时,接收到的频率。(二)多普勒效应 由于观察者与波源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受到的波的频率与波的实际频率的现象,叫做 多普勒效应。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频率;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 完全波的个数减少,频率。说明:(1)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发生变化,而是观察者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2)多普勒效应是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不同的现象,并不是接收到的波的强度发生变化的 现象,要正确理解频率和强度这两个描写波的不同物理量。(3)多普勒效应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波源距观察者多远,而是取决于波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速度的 大小和方向。(三)多普勒效应是所有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测定车辆行驶的速度; 根据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 对地球的运行速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