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绪论讲义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92360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绪论讲义(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观经济学讲义第一章 导论内容提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第一节 经济学的对象v 人们心目中的经济学:v (1)当人们知道你是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会问你:你认为近来股票市场的状况如何?股票会不会涨?你觉得那一种股票比较好呢?v 现在的房子价格如何?现在值不值得买房子呢?v 现在的商品,比过去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商品的价格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即使总经理的打字速度比秘书快,仍然是让秘书打字,而不是自己亲自打字?为什么即使丈夫比妻子炒菜速度快、水平高,仍让妻子做菜?这些问题你就很难一一给出准确的答案。v (2)如果你现在看中了一套

2、房子,价格是20万元;同时你正好看中了一辆福特汽车,价格也是20万元。可是,你现在只有20万元,你如何决策?v (3)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牛肉。他太太给他买的时候,每次都是正好买10元钱的;而他自己买的时候,每次都是买一斤。这个人的行为和他太太的行为有差别么?v (4)前几年,在美国一家医院,几名有名望的年轻医生联合起来,要求减少对那些年老、且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治疗,以便将时间和医药用在更有希望治愈的年轻病人身上,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经济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v (5)在现代,大家庭在解体,在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自己下厨房做饭了呢?v (6)很多国家的政府喜欢给公务员加薪,而

3、不愿意把更多的钱用来救济穷人,为什么?v (7)按照经济学的方式思考:东西跟着钱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一头大象会自己从非洲走到你那里。v 所以,经济学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专家也是不一样的:v (1)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这叫做经济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经济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以保证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例如,他们会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马路中间是不可能捡到钱的。 / v 经济人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表示:经济人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

4、大化(关于伦理道德、政治等问题,在这里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这是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旧的观念需要转变:a.你是不是热爱集体?b.是集体利益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c.你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你喜欢更高的工资?v (2)经济学假定,人们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你所买到的东西:一是一定是你自己愿意买的;二是一定是最合意的。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 v 附关于经济人的说明:v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v 所谓经济人是指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微观经济学明确提出经济人假设是市场机制运行的

5、基本前提,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已经对此有所论述;西尼尔(1836)则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他的“纯经济理论”四大演绎推理前提的第一公理而提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48)最早提出经济人的概念。v 在经济假设中还包含着人是理性的假设。所谓理性是指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的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说,理性指的是:经济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v 经济人假设的修正与

6、发展v 由于寻求最优的经济人假设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经济人假设也因此得到修正与发展。v l. 赫伯特西蒙对全面理性假设的批判与修正。在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人被设想为全面理性的,经济人掌握完善的信息并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够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因此,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说”和因此而引申出的“寻求满意的人”的假设。这里所说的有限理性是指受到较多限制的理性,正如西蒙所说:人的理性受到三种限制,即:每一备选方案所导致的后果的不确定性;不完全了解备选方案;必要计算无法进行的复杂性。v 2. 制度学派对经济人的批判与修正。在经济

7、人假设中,最优化选择是以个人偏好为基础而作出的,而个人偏好是不受其他人的决策或行为影响的纯个人行为。对此,制度学派提出所谓“个人选择的社会性”,又称“社会文化人”。他们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其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的纯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选择,而是要受他人的影响,如生产者的诱导、社会文化结构及传统影响等。因此,其目标也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虚荣心、摆阔、赶时髦、显示地位等需要的满足。所以,人们通常是依据习惯而非深思熟虑地按理性最大化原则行事,而不是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为此,制度学派用“社会文化人”取代经济人。v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简要评价v 经

8、济人假设把人完全看成是自私自利的,不论人们作出何种选择时均存在自觉不自觉地成本收益核算,进而作出使自己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决策。因此,这种假设完全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进行分析的,其立论基础是一般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应该怎样做。所以,该假设仅仅是对普遍存在于人类行为进行的一种原则抽象,不存在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正是因为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承认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在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个人的利益。否则,会影响个人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单位的利益和经济的发展。v 然而,经济人假设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仅从统计学和实证的意义上来说明人性,

9、其抽象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v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经济人假设的客观存在性及其缺陷。应在承认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一种恰当的机制,使得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基础上,客观地有利于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正如哈耶克所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由自私的动机所左右,而在于要找到一套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普通行为的动机,尽可能地为满足所有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v 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实际,能不能说假设就没有意义呢?并非如此

10、,经济分析做出假定,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假设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但假设在大体上不违反实际。v 关于理性人的说明:人们是如何花钱的?弗里德曼的花钱矩阵。v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的经济活动无非以下四种: 第一种: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 第二种: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 第三种: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 第四种: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第一种效率最高,第四种效率最低。一、经济学所面对的经济问题:稀缺性 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是目的,生产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说,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欲望(wants)以

11、及由这种欲望引起的对物品(goods)和劳务(service)的需要(needs)是有限的,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就不存在需要由经济学来探索研究的问题。事实上,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永无饱和之日的。而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也就是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使用相对有限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学所要研究并需要回答的经济问题。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经济学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free 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前者

12、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其实,过去认为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也是有限的,滥用的结果也必然带来明亮阳光的减少、空气的污染和可用水资源的缺乏。,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 v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源的多寡的,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

13、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v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二、生产可能性边界、选择与资源配置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假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用来生产当年消费的消费品,那末这个国家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要实现扩大

14、再生产,就要用一部分资源生产资本财货,这样,尽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但可以生产出来供当年消费的消费品就要相应减少。这是一个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使用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需提供答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经济学通过在如下一条曲线来表示这各种可能的组合。A、C、E、B每一点都代表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可能性组合,所以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15、。AB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资本财货要放弃多少消费品,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消费品要放弃多少资本财货,因此,又称为生产转换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由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无限多样化的,但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制造或提供人们所需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用来多生产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在此可以有多种组合。如一个社会为了不断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财货是无限的,为了提高当前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也是无限的。但是,能够用于生产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

16、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E点?或者AB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就有个选择问题。所谓选择(choose)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让人们到雪地上去打个滚,去撒个野;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他可以选择,甚至可以选择不高尚,不体面,不纯真,不招人喜欢;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得学会尊重他们的选择。选择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1.生产什么(what)物品与生产多少如前所述,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永无饱和之日,而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必需在各种需要之间权衡比较,有所取舍。其次,人们还必须决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应各为若干?如上例,当我们把权衡取舍的范围归结为消费品与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