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讲课提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923272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讲课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职业卫生讲课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职业卫生讲课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职业卫生讲课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职业卫生讲课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讲课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讲课提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卫生讲课提纲一职业卫生概述1、生产过程中存在粉尘、毒物、噪声、电磁辐射等职业有害因素。2、有害因素可损害健康。有害因素对人的生理功能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职业病。3、职业卫生的涵义。(1)职业病预防:对生产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控制。运用工程技 术、个人防护、卫生保健和组织管理四方面的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损害劳动者的健康。(2)职业病诊治:对职业病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康复。4、法定职业病概念。法定职业病指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的10类115种职业病。5、职业病的诊断由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三名以上 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按国家的职业病诊断标准

2、集体诊断。二、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一)识别的涵义和作用。判别有害因素的种类、形态、发生源、扩散途径、侵害人体 的途径、造成的损害,以及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二)有害因素的形态。物质形态(固、液、气态和烟尘、雾以及生物体)与能量形态 (机械能、热能、电磁能)。人不可直接感知其存在的形态危险性较大。(三)有害因素的分类。按来自生产工艺、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分为三大类,每大类还 可再细分。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危害性最大,115种法定职业病主要是由其引起。(四)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素。1、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毒物,是最主要的职业危害物。(

3、1)生产性粉尘a. 粉尘的产生。机械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均可产生。b.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吸入粉尘中5微米以下的尘粒沉积在肺泡内,使肺组织纤维 化,导致尘肺病是最主要最严重的危害,尘肺是进行性不可逆转的疾病。有毒粉尘可致中 毒。c. 直接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尘粒粒径越小,危害性越大。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 量越高,危害性越大,游离SiO2含量达10%则视为矽尘。有毒粉尘毒性越大危害越大。(2)生产性毒物a. 来源。主要来自生产中使用与产生的物质,特定生产环境中也存在有毒物质。b. 毒性。指损害生物体的能力,常用半数致死剂量衡量,是毒物固有的特性。c.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大量毒物

4、进入人体所致)、慢性中毒(长 时间少量毒物进入人体所致)和亚急性中毒。毒物进入人体后有一个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即代谢)和排出的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2、物理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及异常气压、噪声与振动、电磁辐射。(1)不良气象条件及异常气压。指气温、湿度、压力过高过低,强热辐射和有害气 流。a. 产生。自然气候条件引起或工艺条件要求,生产设备产生。b. 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而引起体温调节障碍,出 汗而脱水脱盐使水盐代谢紊乱,心血管、消化、泌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中暑。(2)噪声与振动a. 产生。噪声来自物体振动,分为机械噪声、流体动力噪声、电磁噪声。b. 噪声

5、的强度和频率。一般而言,强度大的噪声危害较大。评价噪声的强度对人体的 影响,用A声级的分贝数大小来衡量噪声强度的高低。对1KHz声音正常人的听阈为 0dB(A),痛阈为120dB(A)。人对低频声较迟钝而对高频较敏感,特别是34KHz。c.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听力损害、致聋(永久性伤害);全身健康不良影响,使人健 康水平下降;干扰信息传递和不良心理影响。d. 局部振动危害。振动较强的手持风动、电动工具或工件振动时产生的机械能作用手 部,对神经、心血管、肌肉、骨骼及听觉器官造成损害,致局部振动病。振动率频、振幅 与加速度与危害程度直接相关。个人防护和安排工间休息、间歇作业是有效的预防措施。(3)

6、电磁辐射。电磁波波长越短、即频率越高,生物学作用就越强,危害越大,当波 长小于100纳米时,可使人体组织发生电离导致严重损害,以100纳米为分界将电磁辐射, 分为电离辐射(即放射性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包括高频、超高频、微波、红外线、激光、 紫外线)。a. 电离辐射(波长小于100纳米能使物质发生电离作用的电磁辐射)。来自设备和物 料。对人体危害为急、慢性放射性病,可致急性死亡。严格控制受辐照剂量和个人防护是 有效的防护措施。b. 非电离辐射(波长3千米至100纳米不产生电离作用的电磁辐射)。来自设备及大 自然。对人体危害可分为热效应(波长小于20m时)和非热效应,眼、睾丸和中枢神经对电 磁辐射

7、最敏感,皮肤也会受损害。某些特定波段的辐射会对特定器官造成特定损害(如诱发 皮肤癌的紫外波段约为270340nm)。3、生物因素。指生产中接触到的使人致病的病毒、细菌、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体 (如炭疽菌森林脑炎病毒)。多存于动物身上,生产中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排泄物 则有致病机会。检疫、预防接种、个人防护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五)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指劳动的时间、强度、方式引致的有损健康的因素。包 括:1、过强的劳动强度2、过长的劳动时间3、不合理的作业方式和不合理的工具、设备引起的强迫体位、局部疲劳导致劳损、扭 伤等。(六)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指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1、

8、自然环境中的不良气象条件及电磁辐射。2、工艺环境中的不良气象条件及工艺过程有害因素扩散到生产环境中。3、人工环境中不合理的光照、气流等。4、不合理的厂房设计和设备布置。(七)识别有害因素的基本方法1、了解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识别有毒有害物料。2、分析工艺过程、识别存在或产生有害作用的工序、中间产物。3、了解设备、工具结构性能,分析其工作状况,识别设备工具产生的有害因素。4、了解操作方法,分析作业方式是否合理。5、了解生产环境状况,分析厂房设计、生产布局、设备布置是否合理。识别环境中的 有毒有害因素。6、了解工时与人力安排,分析劳动组织是否合理,识别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八)有害因素对健康的

9、损害1、有害物质和生物体侵害人体的途径。(1)粉尘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入;(2)有的毒物可经皮肤吸收;(3)毒物也可经消 化道食入。生物体从这三个途径均可侵入。2、有害因素侵害人体后产生的症状和后果。有害因素侵害人体会产生一些症状,了解职业性损害的早期症状有利于及早发现、及 早治疗。当有接触史,又出现相应症状则要及时检查诊断。有害因素侵害人体的后果有:(1)出现职业特征。身体外表改变(如皮肤白斑),但无病理损害。(2)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易患病或病情加重。(3)官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职业病。(4)死亡。急性伤害或职业病不愈而致死。(5)潜在性损害。致癌或致遗传物质突变危及后代。(6)胎儿损害

10、。包括流产、畸胎或婴儿发育迟缓、功能不全。3、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条件。(1)人与有害因素有接触机会,有害因素侵害了人体。(2)有害因素作用人体的剂量超过了人的耐受能力。4、影响耐受力的主要因素。(1)年龄;(2)性别;(3)健康状况;(4)营养状况;(5)遗传缺陷。5、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1)作用人体的剂量。剂量由与有害因素的接触时间和接触浓度(强度)共同决定, 随接触时间、浓度(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剂量越大,危害越大。(2)体力劳动强度。对吸入性有害物,体力劳动强度大,危害大。(3)有害因素形态。分散度越高,危害越大。(4)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作用部位。因途径与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危害

11、。(5)有害因素固有的危害性。固有危害性大的危害较大。(6)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使危害程度增加或减弱。(7)人对有害因素的耐受能力。耐受力低易受害。三、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评价(一)评价的涵义和作用。以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衡量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判定作 业人员会否受到职业性损害。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二)评价的方法1、按规定的方法测定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2、将实测值与标准值比较。如实测值不超过标准值,则可判定这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状 况合格,工人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其健康不会受损害。如实测值超过标准值则工人健康 会受损害。(三)评价的标准1、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

12、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值。(1)粉尘毒物的职业接触限值。a. 最高容许浓度。b.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2)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2、标准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四、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一)控制的涵义和作用。采取职业卫生工程技术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卫生保健措施 和组织管理措施消除、减弱、限制有害因素,使作业人员不受其害。(二)控制的对象、措施、对策。1、控制对象一一接触浓度(强度)与接触时间。(1)控制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2)控制直接作用人体的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3)控制接触时间。包括单次接触时间和累计接触时间。2、控制的基本措施

13、。(1)优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控制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这是控制有 害因素的根本性措施。(2)辅以个人防护措施,控制直接作用人体的浓度(强度)。这是工程措施不能有效 控制时的必要的补充措施,个人防护的作用有限,因而不能以之替代工程措施。(3)配套卫生保健措施,加强对劳动者的个人保护,对职业禁忌症患者不让其从事相 应有害作业,对女工未成年工采取特殊保护,对有害作业人员注意营养,经常锻炼以增强 体质和抗病能力。(4)采取组织管理措施,强化职业病防治管理,保障以上三项措施有效实施,发挥作 用。3、控制的基本对策。(1)消除,是通过改革工艺,用不产生有害因素的工艺、设备、物料取代产生有害因

14、 素的工艺、设备、物料,使作业环境不存在有害因素,实现本质安全。(2)减弱,部份消除作业环境的有害因素,使危害程度降低。当降至卫生标准时就不 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如不能降至卫生标准则还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减弱也是通过改 革工艺、设备、选用危害性小的物料和设置安全装置来实现。提高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使劳动者和有害因素不接触或减少接触是消除、减弱 的有效方法。(3)限制,将有害因素局限在作业环境中的特定空间,使之不扩散(或减少扩散)到 作业人员活动的空间。限制形式有: 限制在一个全密闭(屏蔽)的系统。 限制在一个半密闭(屏蔽)的系统内,在系统的开口处(如加料口)将有害因素排走 或消除。 限制

15、有害因素进入隔离操作室,使室内的有害因素浓度不超标。 限制有害因素与人接触(个人防护)。 限制有害因素与人接触的时间(减少接触时间)。消除和减弱是通过改变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数量而降低有害因素的浓度。限制则没 有减少有害因素的数量,而是改变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使作业人员活动 的空间中有害因素浓度降低。消除、减弱和限制都必须有足够的可靠性,对危害大的有害 因素要采取多重控制。控制的方法往往是多种工艺措施同时采用,以发挥更好的综合效 果。(三)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1、工程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采用无尘或低尘的工艺及设备,自动化生产减少接触。(2)湿法作业。抑制粉尘扩散飞扬,加快粉尘凝聚沉降。(3)密闭尘源。将粉尘限制在密闭罩内不能逸散到作业环境。(4)通风除尘。将尘源处产生的含尘空气抽走,使粉尘不能扩散到作业环境。2、个人防护措施。使用防尘口罩等防尘用具,减少吸入的尘量和皮肤接触。3、卫生保健措施,包括体检,注意营养、增强体质,重视个人卫生等。4、组织管理措施。包括防尘责任制度、防尘教育、定期测尘、防尘设施维护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