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21885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 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的评定。2. 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3. 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 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一般在患 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4. 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

2、疗时进行。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 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 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 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2. 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 关节的活动范围。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3.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 运动的范围。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 肌力:是指

3、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 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2. 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 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3. 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 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 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 小以至于为零,肌肉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考察知识点:第三章 肌力的评定1.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

4、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内外 环境的刺激是启动一个反射的条件,而这种反应的实现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2. 反射发育:是指某些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 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动作,故又将这类反射称之为发育性反射。3. 调整反射:是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主要通过调整肌张力对姿势产生影 响,故又称调整反射。4. 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 所产生的反应。偏瘫患者处于弛缓阶段或痉挛的早期阶段时可诱发出联合反应。5. 调整反应:是指中脑水平的反射,用于维持头于正常直立位(

5、即面部与地面垂直,口呈 水平位)或维持头与躯干的正常对线关系。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 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6. 平衡反应: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 维持特定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阳性反应为正常。考察知识点:第五章反射发育的评定1.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 方向、节奏和肌力。2. 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 路系统、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

6、的相互协调 完成,其中任何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 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3.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 运动的成份。主要包括粗大运动。4.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 类试验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5. 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 为共济失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 官及核的病变引起,临床表现各有

7、异同。考察知识点:第六章协调功能评定1. 肌张力:是指在肌肉的紧张度,是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的肌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 力。2.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 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导致。考察知识点:第七章 肌张力的评定1. VAS:又称目测类比量表法。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按mm划格,两端分别表示“无痛” (0)和“极痛”(100)。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从“无痛”端到记号

8、之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分数,一般重复两次,取平均值。VAS 是目前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定方法。2. 压力测痛法:用于需要对疼痛强度(如痛阈、耐痛阈)进行评定的患者,特别适用于肌 肉骨骼系统疼痛的评定。采用压力测痛计进行评定。使用压力测痛计在患者手指关节等处逐 渐施加压力,并听取患者的反应。考察知识点:第八章疼痛的评定1. 平衡:是指人体在日常活动中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垂线偏 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这种能力就 称为平衡功能。2. 支持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支持面 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

9、响身体平衡。3. 平衡功能评定:是指依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的平衡功能进行定量或/和定性的描述 和分析的过程。4. 稳定极限(LOS):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 一。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考察知识点:第十章平衡功能评定1. 步行周期:是指人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每一 侧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2. 偏瘫步态:常见于脑功能障碍的病人,表现为一侧膝关节活动范围下降,足下垂内翻, 步行时出现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和外旋,使患肢步行时划一个半圆弧(划圈步态)。3. 剪刀步态:常见

10、于痉挛性脑病,因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步行时常双侧膝关节相互摩擦, 足尖着地,呈剪刀或交叉步态。4. 帕金森步态: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运动,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弯, 呈慌张步态。5.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小脑障碍,患者不能走直线,呈曲线前进,双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 (醉汉步态)。6. 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者,髋关节后伸无力,足根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形成仰 胸挺腰的步态。7. 臀中肌步态: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盘,无力提起和旋转 大腿,表现为行走时躯干向患侧弯,如两侧受损,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考察知识点:第十一章步态分析1. 认知功能:认知是指

11、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 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才智。认知过程是高级脑功能活动。认知功能是 指高级的精神心理功能,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意识、智力水平,如记忆、言语、智 商等。2. 失认症:是指由于大脑半球某些部位的损害,使患者对来自感觉通路中的讯息丧失正确 的分析和鉴别能力的现象。根据感觉方式的不同失认症分为视失认、触觉失认和听失认。3. 失用症:失用症是指由于大脑皮质损害而造成有目的的行为障碍,患者不能正确地计划 和执行某些有意识的行为和动作。失用症的发生与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性障碍、 感觉缺失、视空间障碍、语言理解困难、注

12、意力差或不合作无关。多见于左侧脑损伤,且合 并失语。4. 意念性失用:是指意念或概念形成障碍,是动作的构思过程受到破坏而导致的复杂动作 的概念性组织障碍。是较严重的运用障碍。患者对于办一件事的目的和办成一件事需要做什 么、怎样做和用什么做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5. 意念运动性失用:是由于储存运动记忆的左半球顶下小叶与负责制定运动计划的前运动 皮质之间联系的中断导致运动记忆的计划和编排障碍。根据累及部位的不同,意念运动性失 用可分为肢体失用和口腔-面部失用。6. 躯体构图障碍:是指本体感觉、触觉、视觉、肌肉运动知觉以及前庭觉传入信息整合后 形成的神经性姿势模型,其中包含了对于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

13、关系以及人体与环境关系的认 识(即自身在空间的定位特征)。躯体构图障碍指与人体知觉有关的一组障碍,包括单侧忽 略、疾病失认、手指失认、躯体失认以及左右分辨困难。常见于脑血管病、脑外伤等。考察知识点:第十三章认知功能评定1. 日常生活活动(ADL):即日常生活活动,狭义的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 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1分)。广义的ADL是指一个人 在家庭、工作机构及社区里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分)。2. BADL (PADL):是指每日生活中与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 等身体活动有关的基本活动,反应较大的运动功能。3. IADL:是指人们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要的关键性的较高的技能,如家务杂事、炊事、采 购、骑车、处理个人事物等,大多需借助工具进行,反应较精细的功能。考察知识点:第十四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1. QOL:即生活质量,在康复医学领域,QOL是指个人的生存水平和体验,这种水平和体验 反映了致残性疾患患者或残疾人,在不同程度的伤病情况和功能障碍的影响下,维持身体活 动、精神活动和社会生活自理良好状态的能力和素质。考察知识点:第十五章生活质量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