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研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92061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楚辞》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楚辞》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楚辞》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楚辞》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楚辞》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楚辞研究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学者对它作了许多辑集、考订、注释和评论工作,写下大量论着。两千年来,?楚辞的研究大致可分四个时期。两汉时期 两汉是?楚辞研究的开创时期。上承秦火之余,重点在于搜辑、整理和着录楚辞作品;注释工作,刚才打下根底;对屈原的评价,意见颇有分歧。西汉前期,屈原作品已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目前所知最早的研究者,是刘安和司马迁。刘安撰有?离骚传,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研究屈原作品并写下专着的第一人。?离骚传已失传,据?史记屈原列传里残存的片断来看,其中有评文论史的总叙;据班固?离骚序所援引的局部来看,其中又有释义考典的注解,这些都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开辟了道路。至司

2、马迁撰?史记,不仅亲临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凭吊遗迹,访察行事,更研读了?怀沙、?渔父、?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写出了第一篇记述屈原生平事迹和描写屈原人格精神的?屈原列传。西汉中期,宣帝召九江被公“诵读楚辞,已开始注意楚辞的音读问题(?汉书王褒传)。西汉后期,刘向父子典校秘阁遗书,校定“屈原赋二十五篇,着录入?七略,这是对屈原作品进行校雠的开始。刘向和扬雄都撰有?天问解,其书不传。据王逸?天问叙说,他们都是对?天问中的“奇怪之事,“援引传记以解说之,可见刘、扬对屈原作品的注释考订工作,在刘安的根底上又向前开展了一步。东汉时期,班固、贾逵,都撰有?离骚经章句王逸?离骚叙。马融也撰有?离

3、骚注?后汉书马融传,其书皆不传。贾、马为经师,班氏为史家,其内容当既有训释,又有史评。这从贾、马之说经及班固所留下的?离骚序可以想见。但王逸曾说到班、贾只注?离骚,“其余十五卷缺而不说?离骚叙。马融?离骚注当然也是如此。看来直到东汉中期,学术界对屈原作品尚未展开全面研究,重点仍在?离骚、?天问的注释上,至于?楚辞中宋玉下列的其他篇章自不待言。对?楚辞进行全面探讨的是东汉末王逸,他着有?楚辞章句17卷,内容包括训诂、校勘、释义、考史、评文等各个方面,是今存最早一部完整的?楚辞研究专着。这一时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问题,刘安、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意见有分歧,而其中针锋相对的是刘安与班固。刘

4、安?离骚传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假设?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评论屈原那么谓“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推此志也,虽也日月争光可也,而班固那么以儒家明哲保身的观点衡量屈原,认为“屈原露才扬己, “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离骚序)。魏晋至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楚辞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极其广泛,而在研究方面却处于低潮,专着寥寥无几,但注释、音读、文论等个别论着,从质量上看,仍然有所开展。继王逸?楚辞章句之后,晋代郭璞有?楚辞注 3 卷。郭氏乃训诂学大家,曾注过?尔雅、?方言,又博

5、极群书,广搜异闻,注过?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他的?楚辞注已佚,但从诸书所引或互见于郭氏其他书注中的局部看,其训诂名物方面,足资参考处颇多,对王逸旧注也有所更定。如郭璞?江赋以为“任石义同“怀沙,?山海经中山经注以为“湘夫人乃是“天帝之二女,都与王逸注不同。另外,?隋书经籍志还着录南朝刘宋何偃?楚辞删王逸注、隋代皇甫遵?参解楚辞7卷,今皆亡佚。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楚声研究的专着。据?隋书经籍志所载,晋代徐邈有?楚辞音1卷。刘宋诸葛民有?楚辞音1卷,孟奥有?楚辞音1卷,隋代释道骞有?楚辞音1卷,阙名氏?楚辞音1卷。音读着述的繁多,反映了当时对?楚辞讽诵吟咏的盛况。但这些着作今皆亡佚,只有敦煌石室曾

6、发现道骞的?楚辞音残卷。据?隋书经籍志称,道骞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从残卷考察,道骞音切多异,而用楚方音读韵脚以取得叶韵效果,尤其是它的特征。关于屈原评价问题,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具有极大的影响。他折中诸家,独标己见,明确指出屈原作品“奇文郁起,“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在文学开展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在艺术上那么到达了“惊彩绝艳,难与并能的高度,有意纠正评论家“褒贬任声,抑扬过实的弊病。但刘勰仍以是否符合儒家“经义为评价屈原作品的规范,也有一定局限性。宋元明清时期 这是?楚辞研究的空前昌盛时期,校勘、训诂、韵读、文论等方面着述繁多。尤

7、其清代的校勘、训诂,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为尔后的研究工作发明了有利条件。校勘方面,自刘向的校雠,王逸的正误之后,一个长时期内没有出现过专着。宋代洪兴祖始撰?楚辞考异一书。此书所参校的,上至“古本、“唐本,下至当时诸名家校本,尽行收录,考其异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洪兴祖所参校的,有苏轼至洪炎下列校本十四、五家。又有欧阳修、孙觉、姚廷辉诸家本。尤其可贵的是,现已佚失的南唐王勉?楚辞释文,在洪兴祖?考异中被引用70余条,其中异文最多,足资考证。?楚辞考异一书原为单行,后人将它分窜于洪氏的?楚辞补注中,单行本已失传。清末的刘师培,又于古本?楚辞之外,参以诸书所引,撰?楚辞考

8、异17卷,为研究?楚辞者所必读。训诂方面,洪兴祖?楚辞补注,是为了补王逸注的缺乏。实那么既有补缺,也有纠误。明训诂,考名物,援引赅博,取证详审,颇为学术界所推重。至于清代戴震?屈原赋注,那么以精审谨严见称。又朱骏声?离骚赋补注,亦颇精于训诂。但戴书以训诂明大义见长,朱书那么重训诂并及语例,各有特点。至于清儒的零笺散札,也有很精当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馀编楚辞、俞樾的?俞楼杂纂读楚辞等,在训诂名物上发前人所未发。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此外,如马其昶的?屈赋微,对前人注解,采撷极广,又能抒以己见,为清代研治?楚辞的后劲。屈原作品有文内之意,又有言外之旨。历代学者,在探索上曾下过不少工夫,但

9、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王逸?楚辞章句,除训诂名物外,微言大义,亦时有解说。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对训诂名物补充较多,而微言大义方面,那么发挥缺乏,所以朱熹撰?楚辞集注,对屈原作品不仅释其词,而且发其微。在这方面,他的确提出了不少创见,但也有不少迂曲附会之处。明人通释大义之作颇多,却往往陷于空疏。即使一些较有价值的注本,亦不免此病。如黄文焕?楚辞听直8卷,对屈赋作时作地多有考订,颇有创见。但此书所述义理,也多以己意为转移。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楚辞通释,略于训诂而详于阐义,其成就与朱熹相近。音韵方面,由前一时期以便于吟咏为目的的音读派,逐渐开展为这一时期科学的古韵学。本来道骞以楚方音求屈原作品的叶韵,其

10、态度是可取的,但其末流竟泛滥无归,如朱熹注?楚辞,随句改读,“一字数叶。明代陈第的?屈宋古音义出,始主张“创造古音,以见叶音之说谬也?屈宋古音义凡例。清代古韵学大盛,其中以江有诰的?楚辞韵读较精,他分屈宋韵部为21部,跟王念孙的?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的分部之说最相近。江氏的结论,颇为学术界所重视。评论方面,向无专着,汉魏以来多以单编散简出现,所以这一时期的辑录之书渐多。首先是宋黄伯思的?翼骚,上自?史记屈原列传,下至宋代陈述之?序,录为1卷,其书已佚。明代归有光的?玉虚子、?鹿溪子各一卷,也以辑录诸家评语为特色。蒋之翘的?七十二家评楚辞,搜罗更广。但其中明人多以评点时文的手法来评说,可取的较少。

11、清刘熙载?艺概卷三?赋概述及楚辞,虽篇幅不多,而语能扼要,意多中肯,不失为文论方面的佳作。史实考证,盛于清代,但对屈原生平的考证,多散见于专着之中。在这方面,清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很有代表性。书中首先据?屈原列传、?楚世家,详考事迹经历;其次依屈原作品波及的地点来探究放流涉足的远近,并对屈辞的写作时地有所论列。虽有附会之处,但翔实的居多。此外如邹汉勋的?屈子生卒年月日考,陈的?屈子生卒年月考,颇为学术界所重视。“五四以后 “五四以后,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楚辞的研究工作,进入了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除了继承清代朴学在考证方面有所开展、有所前进而外,更重要的收获,是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诗篇作出新的评价。有代表性的着作如:郭沫假设?屈原研究,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新义,游国恩?楚辞概论、?楚辞论文集以及他所主编的?楚辞注疏长编已出?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刘永济?屈赋通笺、?笺屈余义等。总之,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楚辞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有不少的遗留问题,有待进一步去作钻研。示例: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文字语言上的障碍,还没有完全去除;当时流行于南楚的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真相还很含糊;作品写作的时、地问题,还有争论;某些篇章的真伪问题,认识还不统一,等等,而在楚辞的文学评价问题上,更需要作深入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