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主0809法治建设略论二0806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920543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民主0809法治建设略论二0806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民主0809法治建设略论二0806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民主0809法治建设略论二0806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民主0809法治建设略论二0806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民主0809法治建设略论二0806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民主0809法治建设略论二080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民主0809法治建设略论二080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略论二三、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实行四个五年普法规划,我省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获得了一定成效,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基层政府和涉农部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这些都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本。但是,由于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着氛围不浓、机制不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效果不佳等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农村的现状制约了法制宣教工作的开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农村不断变化着的现状,制约着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重要表目前:一是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增强,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2、农村的普法对象难集中。二是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居住分散,加上农业产业构造的不断调节,农业生产经营趋于多样化,农民经济意识增强了,农忙与农闲的概念淡化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时间由个人自由掌握,农忙早出晚归,农闲外出打工挣钱多,学习时间安排难。三是既有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法律规范理解难,对规范的、抽象的法律条文难以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学法的积极性不高。四是乡镇财政普遍吃紧,村级财力更是入不敷出,农村法制宣教工作的基本活动经费都无法得到保障。 (二)结识不到位,责任不贯彻开展农村法制宣教,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法律素质,推动农村法

3、制建设,是基层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理应抓好抓出成效。但现状却不容乐观,重要表目前:一是有的基层政府和领导忙于经济工作,对普法工作注重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基层干部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把法制宣教工作当作是费时费力的“软”任务。由于结识局限性,抓法制宣教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十分有限,影响了农村法制宣教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二是对法律的职能有片面的结识。有的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听话教育”,规定农民学法重要是要农民听话,把法律理解为是“治民”的。对法律中某些赋予公民权利和保障公民权益的规定不去认真宣传,甚至隐而不宣,怕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

4、权益,反而不好管,更难管。三是措施贯彻不到位,流于形式。虽然各级都制定了普法规划和年度法制宣教工作筹划,建立了工作责任制,但在实行和执行中,大多存在着贯彻不到位的问题。少数地方的农村法制宣教还仅仅停留在文献上、会议上和应付检查上。诸多地方的普法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某些地方甚至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四是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某些地方对农村法制宣教工作指引不规范,检查不到位,监督不得力,协调不及时的现象较为普遍。具体工作做到哪里算哪里,随意性大,检查考核走过场。 (三)形式单调,内容平乏,效果不佳 近些年来,各地在开展农村法制宣教上,虽努力甚多,但成效不明显。究其因素,重要有如下几种方面:一是在宣教形

5、式上没有新的突破。仍然是靠老式的出板报、发材料、挂横幅,贴标语等形式,缺少富有时代气息、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宣传措施,无法充足调动农民学法的积极性。二是在宣教的内容上缺少针对性。不同地区的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能接受什么层次的法制教育等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大多数乡镇的法制宣教的筹划和普法内容的安排,都是原文照套上级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使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素质、不同需求的农民接受着统一的法制宣教内容,在一定限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学法效果。三是农村法制宣教的队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某些从事法制宣传工作的人员,对法律知识学得不深、不透,知识面不宽,

6、在宣讲法律时难以做到进一步浅出、形象生动,农民听起来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法的爱好,阻碍了农村法制宣教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我省农村法治建设的设想 农村的法治建设增进或制约着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纵观目前我省农村的各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到加快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急切性。农村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得到充足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奔小康,真正形成一种法律理念与氛围,建立起稳定、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走“法治”这条路,(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还权于民,让民主和法治精神在农村扎下根。 “以民为本,还权于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有效载体,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力保证,也是贯彻贯彻“三

7、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根据前面对农村民主法治现状和成因的分析,目前必须通过实行“还权于民”,切实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哺育农民的权利本位意识,提高广大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解决农村存在的其她方面问题,这样才干保证农村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和谐发展。 第一,要把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依法治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性工作来抓,突出履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基本,而完善和建全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增进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把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提到强化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的高度来结识。全面实行有关村民自治的

8、法律法规,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农村普法教育的重点。“四民主、两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要将“四民主、两公开”切实融入到还权于民工程里。在还权于民工程中,要将“四民主”与“两公开”紧密结合起来,使其互相贯穿,互相增进,使还权于民的工程体系完整、操作性强、目的明确。实行“两公开”,重要是把群众最关怀的土地承包投包、征地租地、集体基建项目投标招标、农民承当、筹划生育指标、村政建设等重大事情向村民及时公开,并形成制度坚持下来。让农民直接理解村务状况,参与村务管理,这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必要手段。村干部要以村民的呼声作为农村

9、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目的,发挥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村民满意列为村组织工作的第一目的。公开、公示给群众一种明白,还干部一种清白作为两个公开的重要措施,避免因村务财务关系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变“秋后算帐”为“事前监督”,变“官管民”为“民监官”,真正把村干部的评议杈、监督权交给农民群众,便民主监督制度更趋完善、真实。在农村工作中实行“两公开”,不仅使农民对于“民主”、“主人”有了亲身的体验,提高了农民各方面的积极性,也使农民对于中央提出的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积极参与“村务”,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村民自治必须有法治的保障,有相应的法律机

10、制来规制和约束,在“法治”的轨道上才干实现。例如村长的选举过程,一方面应让农民意识到这是个所有村民的事情,选举成果与每个人息息有关,同步发布选举条件、公开选举过程,每个村民均有权监督,对选举过程提出质疑和意见,让农民意识到有法律在维护她们的权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法律作为后盾,她们才干更积极放开地参与村务,民主和法治精神才干逐渐在农民的心中扎下根。 第二,要以村务大事民决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和涉农重大问题。还权于民就是农村大事由农民以集体讨论来决定,建立完善的村务决策、管理、实行监督制度,凝聚民主、形成合力。村务大事民决制是顺应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有效形式。

11、通过村务大事民决制将广大农民紧紧团结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务民主管理周边。切实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有效改善干群关系,增进农村事务的科学决策、避免村务将干部权力私人化、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的倾向,遏制村干部腐败的源头,增进村务管理的效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达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使村集体真正成为全村村民的集体。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把农村的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不断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依法治理和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容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目前,我省农村基层

12、的村民自治,迫切需要理顺村民自治与乡镇领导的关系,避免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倾向。基层党政组织在涉及村民自治在内的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如果没有它们的支持或承认都是不能成功的。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第、4条中已经作了基本的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践中要理顺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影响村民自治的因素重要有两个:一种是村民委员会缺少政治、经济的信息资源,其成员自主能力弱,有的不懂得或者说不会依法开展自治工作;另一种是乡镇党政领导凭借自身拥有的多种资源优势和习惯,把村委会作为推动中心工作和平常工作的一种环节而牢牢掌握在自己

13、手中,使村委会不能或者无暇开展自治活动,成果是村委会成员由“当家人”变成了“代理人”。久而久之就有也许浮现使村委会带领村民离开依法自治而跟着乡镇中心工作跑的行政倾向。此外,尚有许多地方村委会行使或者越权行使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村委会藉此以行政决策者自居。目前,把村委会视为行政(政权)组织而不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看待的思想,不管在干部中还是在群众中均有着深厚的基本。在有些地方,村民自治的阻力重要来自县乡两级的某些领导干部,她们觉得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太超前了,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目前的条件下实行村民自治不利于基层的稳定。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倾向对村民自治的不良影响,远远不小于村民和村委会成员不会或不习惯

14、自治。行政化倾向的危害在于它将引导村民自治组织离开政治民主和依法自治的法治之路,最后步入人治的不归之途。 在近来两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入村委会的现象明显增长,社会舆论对此种现象褒贬参半。据人民日报8月21日的报道,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在民主选举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时居然浮现了竞价拉选票的局面,成果一人以230万元的代价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二人以91万元的代价当上了副主任。这是竞选还是贿选?本来是很清晰的,奇怪的是居然没有哪一种部门出面干涉。如果这种现象任其发展下去,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将无从谈起,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将会大大倒退。发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缺少明确规定,

15、村委会组织法第15第规定:“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合法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解决”。这条规定的缺陷:一是“有关机关”诸多,具体责任不明确,在实践中是“有关机关”互相推委,谁也不肯承当责任“;二是”依法解决“,依什么法不明确。这里所谓”威胁“、”贿赂“与刑法中的”威胁“、”贿赂“含义与否相似,即便含义一致,而刑法第26条的规定,是针对选举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与否合用于村委会选举,法律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二)通过法

16、制宣教哺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她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加强法制宣教,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这是推动依法治理的基本。法制宣教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动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当着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在普法过程中: 一方面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规定,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律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 另一方面,要将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作为目前面向农民普法的突破口。法律权威的树立,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是公民自身受到法律的关怀。农民最为关切的是波及她们自身的权益,教育农民全面深刻地理解法律“治官、治吏”的功用,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就从物质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