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情节结构分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1804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结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结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结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结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结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小说情节结构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有关情节结构的解答技巧(一) 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1) 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 特殊模式i. 摇摆式:“一波三折”。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ii. 欧亨利式: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iii. “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iv. 意识流式:按照心理时序来展开。让人们的意识在超时空的空间里任意往来。(二) 结构技巧例释1) 悬念: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2) 照应:

2、指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呼应、文题照应(点题)、前后呼应。3) 抑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4) 铺垫: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技巧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 突转: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这种意料之外的反转,会形成人物的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3、用。6) 对比:对比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三) 小说情节的作用和位置的关系(小说情节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1) 小说开头段的作用i. 悬念式: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ii. 写景式: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为下面的情节展开作铺垫。2)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i. 考虑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之间的联系(承上启下/作铺垫/为上文说明原因等)ii. 考虑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升华主旨/揭示主

4、题/突出主题)iii. 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性格)3) 小说结尾段的作用i. 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从结构上,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从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ii. 卒章显志式:解释悬念,揭示主题。【注】在分析情节问题时,要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有关情节结构的解答方向(一) 概括情节内容的题型1) 说明理由型:i. 答案基本是3个或4个,看分数确定答案的个数。(是三的倍数的则为3个,是四分的则为4个。)基本上是三个。ii. 两个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找的范围是前后段中与该事件类型相似的事件

5、和该事件的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他的所见所闻和所说的话,以及心里可能会表现出来的心情。iii. 最后一个答案需要自己概括总结,要与主题相联系,基本是主题的改变,与主题相似。 1、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要悄悄摘牌走人?(2014浙江卷)自感技不如人;自觉羞愧;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 2、第四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2016江苏卷)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事若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所谓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划线句即为根据主题总结的答案。)2) 基本模式概括情节内容型此题目直接通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

6、方向找答案,用“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答题模板答题(“何人做何事”一定不能省),在文章中人任何细小的事件都不能放过,即便是为了起摇摆作用而设置的情节也不能省去(如下面例题中的脱险),要尽可能多回答。 1、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2013重庆卷)(贝尔蒂)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3) 具有限定性质的情节概括题型某些题目不是概括全文,而是让你概括某一个事件或是在某几段中找与某一事物或事件相关的语句,这时要看清题目,不要回答多余的东西;某些题目是让你概括与主人公某一种心情有关的情节,这是要牢牢抓住这个心情来回答。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尽管期待沃伦斯基的回信,但

7、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4) 特殊模式情节概括题型回答这种题目时,需要知道该情节的类型是特殊模式中的哪一类,然后根据该模式类型的特点进行答题,如摇摆式时要回答哪一情节或哪一部分体现了一波三折,诸如此类。 1、“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这些都是为结尾作铺垫,使结尾显得更合情合理。5) 概括事物特点类型分析环境描写(事物整体描写);分析事物与人的关系(

8、特别是主人公与该事物的关系);分析该事物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情况是会适用)。其余跟与分析人物特点相似。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2012江苏卷)平静,恬淡(从环境描写得出);人际关系友善(从事物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生活节奏舒缓(从主要人物与该城市的性格关系入手)。(二)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型1) 某一情节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题型做这一类题目时,首先需要考虑该情节在文章中的位置,根据位置先打出前几个答案;然后考虑是否运用了某个结构技巧或是否是结构模式的特殊模式,根据这些再找出另外的一些答案;最后再根据小说常见的,分析情节与人物(性格,外貌,精神)和情节与主题和情节与上下

9、情节之间的关系(铺垫,对比,设置悬念,因果关系,呼应,伏笔)和情节与时代背景生活逻辑之间的关系入手,找到最后的答案。 1、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2012天津卷)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2、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2016山东卷)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交代吴秋明薄棉去儿童村的原因;引出下文,马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3、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2012全国卷)塑造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为后文即

10、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 明暗线分析类题型i. 怎样寻找明暗线?明暗线的寻找要借助主题和主要内容的辅助,不论是明线还是暗线,都不可能脱离主题和主要内容而存在,明线是文章中的主要发展情节,而暗线则是要深层探究。ii. 明暗线的作用。暗线:决定文章基调主旨。明线:联系文章内容,使之成为整体。明暗线: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揭示升华丰富主题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2015全国卷)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该文章的主线是还钱,因此明暗两线都

11、不可能脱离主题。)第二问: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然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3) 中心词或枢纽词分析题型i. 要从中心与情节(线索),人物(有利于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精神的呈现,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背景时代,揭示主题,表达效果的关系角度分析。ii. 还要关注作为枢纽这个物体的特点以及这个特点对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第一张有)。 1、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2014全国卷)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以鞋作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鞋是情感的

12、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2、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2016全国卷)一个电话将两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了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4) 叙事方式题型i. 叙事人称1st. 第一人称(我):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nd. 第二人称(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

13、。3rd. 第三人称(他,她):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方自由叙述,比较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ii. 叙事方式1st. 顺序(正叙):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2nd. 倒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设置悬念,更能引人入胜,使叙述曲折有致。3rd.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4th. 补叙:起到补充和丰富原来的叙述的作用。专指插叙中只说明原因或阐述结果或说明某一人物的身份的叙事方式。5th. 阐明叙述方式的作用时,不仅要包含上述的各叙事方式的作用,也要

14、通过与上下文的关系(结构和内容),与标题的联系,与揭示人物性格特点或与主题的联系结合起来回答。iii. 当问题是以怎样叙述故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st. 叙述角度(叙述人称)2nd. 叙述内容(主要内容和开始对话所引入的话题),作用多为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人物性格,揭示主旨。3rd. 叙述方式4th. 叙述故事的途径:对话还是回忆或是旁观者。a) 对话:使叙事更加集中,通过对话使情节更加合理得发展。b) 回忆:能带领读者沿着自己的思维读懂故事;比较局限,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便于抒情。c) 旁观者:能使叙述更为客观;比较局限,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能设置空白,实现艺术的再创造。5th. 叙事补兴:是否有其他的描写(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能避免纯叙述的单调性,使文章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文学性。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