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医外治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916830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中医外治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章中医外治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章中医外治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章中医外治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章中医外治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中医外治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中医外治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在筋骨病中的运用总论 中医外治疗法:利用外敷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取 1 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温度适宜时,将蛋臵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 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每次10 分钟。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 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2. 谷糠熨:谷糠500 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 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肠鸣腹泻等症。3. 麸皮熨:小麦麸皮 500-1000 克。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后装入小布袋中

2、,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4. 茴香熨:茴香 20 克,粗盐 500 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 克,干锅内炒 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5. 盐熨: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 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适用于治 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6. 醋熨: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 30 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 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每次 10-20 分钟。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 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

3、症。7. 酒熨:白酒250 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8. 姜熨:老姜,葱头各500 克,桔子叶(或艾叶)50 克,切碎,加酒50 克炒热,布袋装好。趁热熨 疼痛的关节。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第一节、穴位贴敷取穴:根据疾病诊断,穴位贴敷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 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 穴, 贴药范围勿大。1. 糖尿病: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2. 眩晕: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

4、交。3. 不寐: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4. 感冒: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6.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7.腰痛:取穴:肾俞、关元穴、气海俞、腰眼、阿是穴。疼痛厉害加委中穴基本操作方法 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 穴: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 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

5、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 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 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 4-8 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 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 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 隔日1 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第二节、中医药熨疗法中医熨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准确的起源年代已难以考证。我国现存的最早医学书籍 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熨疗法的记载;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有“病生于筋, 治之以熨引”的论述,并载有药熨方专治寒痹;古代名医扁鵲巧用熨法救治虢太子厥的故事 至今仍

6、然是人们争相传颂的佳话。历代医家如华佗、葛洪、孙思邈、张从正、李时珍、吴师 机等无不重视之,尤其是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创造性地发展了熨法理论并以此通治全身 各种病症,影响深远。该法具有简、便、廉、验、捷等特点。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既古老又新 兴的外治方法。一、药熨疗法原理 临床研究认为,熨法与熏蒸腾法一样,都是属于暴露疗法,因而,热 力和药力的联合作用也是熨法的主要治疗原理。首先,其作用表现在药物和温热对局部 组织的刺激。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能强烈刺激腧穴,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产生某些抗体,从而提高 机体的免疫力;其次是表现在调节经络阴

7、阳的作用。利用药物的温热性能和外加热力, 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可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通过对经络的调整, 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起防病保健的作用;此外,药物通过皮下组织,在局部 产生药物浓度的相 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有些芳香类药物,能提高皮质醇 的透皮能力。将中药敷帖于体表俞穴,由于药物及热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 加快,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和传播,增加全身的效应。二、熨疗法的分类及常用方法(一)按熨法所用的材料分类 1药熨法:根据所用药物的剂型分为药散熨法、药饼熨法、药膏熨法。(1)药散熨法:将选定的药物碾成粗末,鲜品捣烂。放入锅内文火煸炒至烫手取

8、出,装入布 袋熨烫局部;或先装入布袋,旺火蒸热取出,乘热把药包放在治疗部位上熨烫;或将药物研 成细末,用布包裹或直接将药末撒于穴位或患处,用熨斗、热水袋、烫壶或炒热的盐、沙、 麦麸等加热物体热熨。(2)药饼熨法:将药研为细末,根据病情选取糊、水、酒、醋、涎等制成大小厚薄不等的药 饼,放于治疗部位,其上覆布,用熨斗、热水袋、水壶、玻璃瓶或将盐、沙、麦麸等炒热布 包后置于药饼上面热熨。(3)药膏熨法:将药物研成细末,加入饴糖、黄蜡等赋形剂调成厚薄适度的药膏,于火上烘 热,趁热贴于治疗部位;或将药膏涂于治疗部位,再以熨斗、热水袋或炒热的盐、沙、麦麸 布包后置于上面进行烫熨。 药熨法在临床中最常用。药

9、物可以是治疗该病的内服药,也可 以是服剩的药渣。多选用气味辛香雄烈之品,加热后较易透入皮肤而发挥温热和药物的双重 作用。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可有单味药物法如吴茱萸熨、生姜熨、葱白熨、菊花熨等,复 方药熨法如平胃散熨等。药熨法多用于因风、寒、湿、痰浊、瘀血、脏腑气血亏虚、经络痹 阻不通导致的各种病症。2. 盐熨:取粗盐5001000克放入锅内,用旺火炒爆至烫手,倒入稍厚布袋,扎紧袋口,即 可熨烫3060分钟。温度低后换另一包。适用于寒湿痹证,瘀血阻络之各种痛证,脾胃虚 寒之泄泻、呕吐、呃逆,便秘,癃闭,风寒感冒之头身疼痛、胁痛等证。或用50-100ml陈 醋倒入盐中同炒后装入布袋后熨。3麦麸熨:

10、取麦麸5001000克,炒热装入布袋扎紧袋口,即可熨烫3060分钟。麦麸包 不热则更换。适用于寒邪、食滞所致脘腹痞满疼痛及呕吐、呃逆等证。4沙土熨:取干净细沙、黄土或灶心土5001000克,入锅炒热,装入布袋扎紧袋口,即可 熨烫3060分钟。沙土包不热则更换。多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胃痛,腹痛,四肢厥 逆等证。5壶熨:用烫壶、热水袋、玻璃瓶等盛热水,直接在穴位或患处,或在已敷药物的部位或药 包上进行熨烫,熨3060分钟。凡是适合熨治的疾病均可用。6砖石熨:取干净平整砖2块,厚布2块各折成4层,干毛巾一条备用。将砖块放在炉上烤 至烫手,用厚布包裹,在熨处上盖干毛巾,即可熨烫3060分钟。砖块不

11、热则更换;或砖 块用火烧热上洒陈醋,用布包裹外熨患处。可用于脘腹疼痛,腹泄,腹胀,癃闭,便秘等证。7蛋熨:用老松节七两,加胡椒(每岁7粒)煮鸡蛋至熟,乘热将顶壳切去 三分,覆在脐 眼上,四周用面作圈护住,冷则更换;或用煮鸡蛋去壳,乘热在患者胸腹滚擦。用于伤寒证, 证见伤寒不能分阴阳,目定口呆,身热无汗,便秘,不省人事。8面饼熨:取面粉做成约0.5厘米厚的饼,蒸热后放上密陀僧6克,趁热紧夹在腋下,待冷 时加热后再用。适用于治腋臭。9酒熨:患者平卧,患处平铺毛巾,将酒均匀地洒在毛巾上,点燃,稍热则立即用另一毛巾 熄火,上置热水袋来回熨30 分钟,每日12 次至病愈;或将药熨中的药物用酒伴炒,然后

12、熨于穴位或患处。适用于气滞型胸腹胀满,痹证等。10铁落熨(坎离砂):铁落是指生铁外面的铁末,洗净,入锅内炒至发红,倒出晒冷,加 陈醋装入布袋,用两手搓揉布包,使铁末发热,然后把布包拍成扁平状,外包毛巾熨烫于治 疗部位;每次可熨2 0 3 0分钟,一日1 2次,坎离砂可反复使用,每次用时加入陈醋,直 至不能发热时再更换;或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中药研成粗末,与铁落混匀,用时加醋拌匀 即可。用于风寒湿痹(二)按熨法操作的方式分类 1直接熨:将已加热的物体或药物直接放置穴位或患处进行熨烫。如盐熨、生姜熨等。 2间接熨:先将药物置于穴位或患处,再取加热物体放上面熨烫。如部分药熨法。三、熨药配制(一)配伍

13、原则:熨剂的配伍原则与内服药的配伍原则相同,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 治,选择合适的药物配制成剂。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指出:“若行道者适遇急症, 恐病家嫌膏药尚缓,力请非处汤不可,则不妨竟以古汤头煎服之方改为煎抹炒熨,于医 理无悖,于外治一门亦变而不失其正,与医家亦分途而合辙,”吴氏虽然是就急症权变 为治而论,其实质仍然说明了熨药配制也是在医理指导之下的辨证措方,无非是变内服 为外治,给药途径有异而己。 然而,药熨冶疗毕竟是一种外治方法,需要通过皮肤的吸 收而产生其治疗效应。因此,一般说来熨剂大多选取气味辛香雄烈之品为主配制而成。 如具有温通经脉、散寒祛湿、行气活血、舒筋活络等作用的药物常为熨剂

14、的主体。根据 患者的病情,也可酌选辛凉散瘀、清泄热毒之品组合成剂。 熨剂的药味可随宜增损,原 则上专治一证者,药味宜少而精;病情复杂或兼证较多、虚实夹杂者,也可酌情多选配 几味,但不宜过多过杂。(三)、制剂方法:熨剂的配制调剂主要有药袋、药饼,药膏三种剂型。(1)药袋:将药物打碎或制成粗末,装入缝制好的药袋中备用。药袋的大小应备置多种规 格,以便按照熨引的部位、范围择用。(2)药饼:将药物研为细末,然后根据患者病情,酌取面糊,水、酒、醋等调剂制成大小 厚薄不等的药饼备用。(3)药膏:将药物研为极细末,加入饴糖、黄蜡等赋形剂调制成厚薄适度的药膏备用。此 外,还可将药物浸泡于酒中制成药酒,或将药物

15、煎汤取汁,趁热用纱布熨引患处,等等。(四)、操作方法1熨引工具: 常用的熨引工具有熨斗、热水袋、煎炒药锅,蒸煮器具等。也可就地取 材,选用大口玻璃瓶、水壶等器皿,因地制宜地进行药熨治疗。2操作步骤: 根据不同的药熨制剂,其操作步骤也不尽相同,一般常用的有炒熨法。 蒸煮熨法、贴熨法、熨斗熨法等。(1)炒熨法:以绢、布等包裹炒热的药物熨引患处,即为炒熨法。先将配制好的药物打 碎,置于炒锅中炒热,在翻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酌加酒、醋等敷料;炒热后以绢 布包裹适量熨剂,趁热直接熨引患处或有关的治疗部位(如腧穴、经脉循环处等)。待 其温度降低,则可更换药包熨引。一般可反复熨引多次,持续熨引2040分钟

16、,或根据 病情适当延长熨引时间。(2)蒸煮熨法:将预先配制好的药袋投入药锅或笼屉中蒸煮后热熨治疗部位,药熨方法 和时间与炒熨法相同。(3)贴熨法:取配制好的药膏于火上略加烘烤,趁热敷贴患处,或将药膏涂敷于治疗部 位后以熨斗等加热器具熨引(4)熨斗熨法:将药袋、药饼、药膏等熨剂置于患处或治疗部位,其上覆以厚布,取熨 斗或热水袋、水壶等热熨器具加以烫熨,以患者能忍受而不灼伤皮肤为度。此外,还可 以熨药与铁末和匀装入药袋,使用时倒入适量陈醋,用手搓揉药袋, 10 分钟左右药袋自 行发热,置于治疗部位热熨(五)、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常用于各种风湿、寒湿痹证;风寒感冒之头痛、身痛、咳喘;各种伤寒及外 感发热等疾病;用于治疗一切因经脉不通所致的肢体关节筋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