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915267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上册)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一本学年(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

2、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

3、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5.激励与评价(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

4、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2)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

5、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

6、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混合物;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

7、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单元教学计划节次教学时数主要知识点探究活动第1节2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第2节2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

8、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第3节2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第4节3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哪杯糖水更甜;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复习、测试2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内容特点: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

9、、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

10、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各种制氧气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的原料、条件、原理、装置从而掌握上述三个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在观察制取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催化剂的概念

11、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1(一)图片展示:可从章头图引入展示各种下载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地球上的空气对生命的作用,认识空气是人类拥有的重要财富和资源。(二)互动讨论:组织学生用各种事例和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证明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存在。(三)故事引入:(见教师教学用书p28-30)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发现史。(四)实验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用分组控制个多变量测量一个不同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五)反思评价: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可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可有多种原因,从不同变量测定的实验中总结),对反应后瓶中气体进行成分分析和性质推断。(六)阅读讲

12、解:本节其他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p26图2-8。课题2(一)对于氧气这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物质即学生最有感性认识的物质的学习应从观察、演示实物、演示实验引入。物理性质由学生自己通过已有经验和获取的某些事实(材料可由老师提供:如水生动物与人类一样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为什么在水下仍能生存、人们可采用排水的方法在实验室收集氧气、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可正放在桌上)总结得出。化学性质则通过化学实验的事实和现象感知。本课题共有8个实验,其中4个是氧气的性质实验。做好这些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也是重要一环。(二)实验时应指导学生应用在第一单元课题2中学会的探究

13、步骤对现象由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的对比,列成表格详细记录。(三)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可用符号表示式教给学生。课题3对学生虽然是全新内容但仍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不可教师机械地将制取氧气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引入课题后,可将许多能用于制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变成背景材料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去进行比较鉴别评价,从而进行选择,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加热氯酸钾并以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仍可作为制氧气的一种方法在课上讲解,就如讲老教材时补充过氧化氢溶液

14、一样,讲新教材时补充氯酸钾以扩展学生思维教学实施序号教学内容及活动课时资源与媒体练习、作业与考核1课题11教材、图片展示练习、家庭小实验2课题22教材、故事、多媒体习题、通过实验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3课题33教材、化学仪器习题、利用家庭现有条件制取和收集一瓶氧气,并且检验。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本单元主要内容:1、掌握燃烧的方法和灭火方法;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3、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解释量守恒的原因5、能说出化学方

15、程式的基本含义。6、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7、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8、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了解使用各种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9、了解CO2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10、通过CO2气体的制取实验,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11、知道CO2的性质与用途,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掌握CO2的化学性质。12、通过CO2性质的探究过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单元简介: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生活走进化学”,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知识,特别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变的的微粒的知识进行推测,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化学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