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914112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文,完成19题。 (1)西部阿拉善是著名的骆驼之乡,牧驼人世代散居大漠深处,独守一方天地。久负于驼背上,天之高远坦荡,地之雄浑辽阔,产生出了精悍淳厚的民风。 (2)长期以来,牧驼人对居住条件不甚重视,也就谈不到对此费尽心思捉摸什么。逐草而居,置一黄泥土屋,开一门一窗。尤其那窗,实在是不敢多加恭维的,倒不如称之为“洞”来得更贴切,其大小仅容纳一只牧狗出入而已。先糊糙纸,再蒙塑料布,后代之以玻璃,均因其小而阳光被拒于屋外,便黑得十分醒目,偶有远足者涉入,见其形状忍不住感慨,土屋与道道连绵起伏的沙梁天然浑成,再飘起一缕炊烟,简直就是一

2、座烽火台。 (3)窗是什么?倒可以悉心捉摸一番。窗是自然之物,更属心灵之物,物质的与精神的现实契合而成。从远古有巢氏起历历叙出,或许可写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书呢。我就是牧驼人之子,在大漠深处生活了十六年,我熟知牧驼人的窗,包括物质的窗和心灵的窗。牧驼人的窗,从某种功利的目的讲,的确无须开得很大,这与日久形成的生活习性相关。不读书不论文,“骆驼经”滚瓜烂熟于肚腹,牧驼人甚至能分辨出每峰骆驼蹄印的细微差别!此乃其一。其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屋外操劳,既不用窗了望什么,也不用窗吸收什么。晨起步出便拥有了大片阳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形式。作为牧驼人的后代,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更没有

3、谁及早捅开我的心灵之窗,我的智性启悟得很迟。我的童年注定没有做工精巧的玩具,没有大人们刻意编排的优美童话。生命奔往主题的路途中,我却拥有太多的寂寞和孤独。后来,我便常想将这种感情诉诸文字。 (4)如今,牧驼人的黄泥土屋不再像烽火台,取而代之的是砖墙红瓦的高屋大院。那窗,可是又大又多,前墙后墙侧墙都有,且有越开越大的趋势。坐在沙漠深处这样的窗前,同样又构成一种梦境。牧驼人的窗终于敞开,阳光倾泻而入,风声倾泻而入,电磁波倾泻而入。风力发电机高速旋转,收录机里流行歌星们的喋喋和嗲嗲如雷贯耳。晚间又有电视光影流溢,坐地日行八万里,美国总统走进寻常牧驼人家。情趣大来时,且酒且肉且歌且舞,不必担心舞姿不美

4、歌喉不亮,需要的只是一种氛围。身置此境,倏忽感觉到处都是窗,收录机是窗,电视机是窗。这就是历史,抑或历史的一个窗口。牧驼人终于告别以“洞”为窗的历史,可喜可贺。 (5)隐隐地,我却又觉得了失去了什么,是那份宁静,那份悠远,那份与自然沟通默契的恬淡。窗外,草滩干枯龟裂,没有葱郁绿色。稀疏的梭梭举着颓败树梢,飞鸟不栖。骆驼的双峰不再笔直,处处可见倒毙的生灵,骨架苍白如初。大批牧驼人开始背离家园迁移到贺兰山下,垦荒种地去了。握惯牧驼鞭子的手抓起锄头的瞬间,牧驼人你感到了什么?我凝视这些固守大漠的牧驼人,心中不禁悲喜交加。他们都是我的父老乡亲,那份与赞美新生活同时相伴的困惑与无奈,令人怦然心动。记得我

5、参加一个有关养驼业会议时,有位畜牧专家厉声疾呼:“照此下去,骆驼之乡将名存实亡,成为无驼之乡。”言辞激烈语惊四座。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启动牧驼人的智性,打开牧驼人的心灵的另一扇窗,让科学知识的劲风长驱直入。在接受文明生活的同时,更要接受科学的生产方式。 (6)在深夜的静谧里,我能听到大漠那沉重的呼唤。独坐窗下,我一遍遍翻阅咀嚼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至此,心存悸动,眼睛便汪出一层湿润。 (7)但愿窗外那座涤沥风雨的驼雕,不仅仅是一个象征。 1. 文中描写沙漠景象“连绵起伏的沙梁”,“飘起一缕炊烟”,令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_。 2.

6、 第(3)段中“某种功利的目的”是指_(答案限12个字以内) 3. 第(3)段中提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形式”。第(1)段中对这种“生命形式”形象描写的语句是_。 4. 第(3)段的中心内容是_。 5. 对第(4)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写牧驼人接受了现代文明生活。 B. 写牧驼人物质之窗和心灵之窗的巨大变化 C. 写牧驼人经受了现代科技文明冲击。 D. 写牧驼人接受文明生活是历史的发展答:_ 6. 第(5)段中写到“心中不禁悲喜交加”,其“喜”的原因是,_,其“悲”的原因是_。 7. 文末“但愿窗外那座涤沥风雨的驼雕,不仅仅是一个象征”与上文“_”一句相呼应,表现作者_的情感。 8. 贯穿全

7、文的线索是 A. 窗B. 驼雕C. 牧驼人D. 黄泥土屋答:_ 9. 本文的主旨是(答案限22个字以内)二. 阅读下文,完成14题。春风林斤澜 (1)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2)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3)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4)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

8、,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5)北京的春风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6)我在北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喳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_,漫过_,插_,灌_。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7)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

9、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8)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喳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9)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10)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

10、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 (11)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 北京人和南方人对北京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用原文回答) 北京人认为_。(不超过4个字) 南方人认为_。(不超过4个字) 2. 作者在第(4)段中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纯美、柔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 3. 将下面的词语分别放到第(6)段恰当的位置上,正确顺序是( ) A. 山口B. 山梁C. 山头D. 山沟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南方人也承认这种不冬不夏的景象是夏天。 B. 作者描写北国呼啸着滚

11、滚而来的春风,由此而赞美那些粗犷的北国山民。 C. 作者通过引用来描写江南的春风,表达对江南春色的怀念。 D. 只有北国的春风才能一扫冰封霜雪,唤来北国的春天。 E. 当作者将春风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时,作者的内心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 范文 题目:根据下面的漫画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写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高二九班 苏雪菲从树桩旁的牛说开去 有一幅画,画着一头牛被拴在树上。后来树长大了,牛也长大了,依旧被拴在树上。再后来树被砍掉了,绳子也散落在一旁,牛却依旧保持着同样的姿势站在树桩旁。 这幅画批评了保守落后、固步自封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在新的环境下,要寻找发展,就一定要改变习惯做法,也就是

12、要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环境下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从这幅画看起。牛早已习惯了自己同树之间的相处模式,即被拴在树旁。因此尽管树被伐倒、绳子也断了,旧的习惯却仍然控制着它,让它一直站在木桩的旁边。那种模式在它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这种情况并不是只出现在画中的牛身上,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相似的事物,举例来讲,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国有企业无法改变旧观念,裹足不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连年亏损,落在了私营企业的后面。这同牛不肯离开树桩的道理是一样的。原来的经济体制就像是那棵树和那条绳子,紧紧地把企业限制在一个很小的活动范围之内,使其无法自由发展;后来的改革开放就好比树被砍伐

13、和绳子的脱落,实际是解开了对企业的束缚;但是人们却迟迟没有看到外部环境的发展,延续着旧习惯的做法,就像牛一样,看不到路就在眼前。 同样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深圳从一个临海的小渔村迅速发展为举世瞩目的大城市,正是因为那里的人们打破了旧思想、旧习惯的束缚,努力开创新局面也就是解放了思想,思想一旦从旧的模式中被解放出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地找到了新路子,适应新环境。试想,如果牛能昂首阔步地离开那根毫无用处的木桩,它怎么可能不发现原野的广阔呢?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办事情、看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做为新世纪建设祖国的接

14、班人,我们更应当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看清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勇于打破旧习惯的束缚,不断开拓事业的新局面。 简评: 看图作文,第一步是读懂画面的意思。从题目看,读懂则更容易些。此图题为“习惯”。从三幅图来看,是批评那种在新形势下不能改变旧习惯的错误作法。此文紧扣住了这个意思,联系现实,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问题,可以说是很恰当的。作者举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一反一正,极有说服力。最后重申中心论点,使文章前后照应,紧凑契合。行文中一直紧紧扣住画面,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容易岔开话题,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一点。【试题答案】一. 1. 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原诗为: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飞雁入胡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 窗在生活中的用途。 3. 负于驼背上 4. 本段第3句:“窗是” 5. C 6. 牧驼人过上了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