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复习学案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13912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文言文复习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明确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音,通假字的本字及意义,关键实词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对文章的一些观点和艺术方法能作简单的评价和分析。二、 学习重点明确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音,通假字的本字及意义,关键实词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三、 学习难点对文章的一些观点和艺术方法能作简单的评价和分析。四、练习一、阅读幼时记趣,回答:1、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 2、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4、一位哲

2、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5、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二、阅读三峡,回答:1、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 2、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 3、 语段中第1段写出了三峡水之湍急,唐代诗人李白也曾有同样感触,并写下一首名诗_ _,请默写。 4、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

3、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三峡大坝新姿导游词: 检测反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三峡乙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1)沿溯阻绝。沿: (2)良多趣味。良: (3)直视无碍。碍: (4)窥谷忘反。反: 2、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烟俱净,天

4、山共色。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4、 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比较阅读【甲】【 乙】 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 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

5、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 庄子 徐无鬼【释】 (1)大隗(wi ) 传说中的神名。

6、(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 辞:谢绝。(5)奚:何,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D、(1)于是焉 (2)是进亦忧,退亦忧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汉语。(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