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909818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病虫害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病虫害防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米病虫害防治我国玉米病害约有40余种,为害严重的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病 毒病(粗缩病、矮花叶病、条纹矮缩病)等,其次有纹枯病、褐斑病、锈病、青枯病、干腐 病、炭疽病、圆斑病、玉米疯顶病、苗枯病、灰斑病、根腐病、弯抱菌叶斑病、细菌性茎腐 病、玉米顶腐病等;玉米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耕葵粉蚧、 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以及黏虫、玉米蚜、亚洲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玉米旋心虫、 黄腹灯蛾、红缘灯蛾、白星花金龟、大青叶蝉、朱砂叶螨、截形叶螨、斜纹夜蛾、盲蝽等 数十种。主要讨论:病害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粗缩病、苗枯病;虫害蓟马、棉铃虫、.桃蛀螟、一、玉米丝黑

2、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此 病自191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中国来 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 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 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黍轴黑粉菌 Sphacelotheca reiliana (Kuhn) Clint.担子菌亚门病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 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

3、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 即冬抱子所替代,冬抱子堆外有一层薄膜包围,膜破后散出冬抱子,残留花序的维管束组织, 呈褐色乱发状。病原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 菌属。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 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为害玉米 的雄穗(天花)和雌穗(果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没有产量。传播途径:该菌主要以冬抱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 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冬抱子在

4、土壤中能存 活23年。冬抱子在玉米雌穗吐丝期开始成熟,且大量落到土壤中,部分则落到种子上(尤 其是收获期)。播种后,一般在种子发芽或幼苗刚出土时侵染胚芽,有的在23叶期也发 生侵染。冬抱子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抱子,担抱子萌发生成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侵入,并 很快扩展到茎部且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则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 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长锥生长较快,菌丝扩展较慢,未能进入植株茎部生 长点,这就造成有些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无病的现象。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 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发病条件(一)感病品种

5、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另外,病原菌可能 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二)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据报道,如果以病株率来反映菌量,那么土 壤中含菌量每年可大约增长10倍。(三)使用未腐熟的厩肥。据试验,施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而沟施带菌牛粪的田 块发病率高达17.4%23%,铺施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10.6%11.1%。(四)种子带菌未经消毒、病株残体未被妥善处理都会使土壤中菌量增加,导致该病的 严重发生。(五)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土壤温度在1530C 范围内都利于病菌侵入,以25C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或过

6、低都不利于病菌侵入,在20% 的湿度条件下发病率最高。另外,海拔越高、播种过深、种子生活力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1侵染温限1535C,适宜侵染温度2030C,25C最适。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 29%不利其发病。防治方法:(一)选用优良抗病品种抗病的杂交种有丹玉13、掖单14、豫玉28等。(二)播前种子处理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 种。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粪肥带菌。玉米在苗期,土中的病菌都能从幼 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三唑 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较好,大面积防效可

7、稳定在60%70%。在生产上推广 使用以下几种药剂进行种子处理:1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重量0.2%0.3%的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20% 萎锈灵lkg,加水5kg,拌玉米种75kg,闷4h (小时)效果也很好。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7%用量拌种,或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 粉剂按种子重量0.5%0.7%用量拌种。3。选用包衣种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三)拨除病株(四)加强耕作栽培措施1合理轮作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调整播期以及提高播种质量播期适宜并且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薄适宜。3拔除病株苗期和生长期症状明显时或生长后期病穗未开

8、裂散出黑粉(冬抱子)之前, 及时割除发病株并携出田外深埋。4施用净肥减少菌量禁止用带病秸秆等喂牲畜和作积肥。肥料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减少土壤病菌来源。另外,清洁田园,处理田间病株残体,同时秋季进行深翻土地,减少 病菌来源,从而减轻病害发生。二、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广泛分布在各玉米栽培地区,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 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 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 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 菌的冬抱子。果穗发

9、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 (DC. ) Corda担子菌亚门冬抱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属 为害症状:瘤黑粉病的主要诊断特征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 茎、叶、叶鞘、腋芽等部位均可生出肿瘤,但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肿瘤近球形、椭球形、 角形、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大的长达20 厘米以上。肿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灰 黑色,坚硬。玉米瘤黑粉病的肿瘤是病原菌的冬抱子堆,内含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抱子,肿 瘤外表的薄膜破裂后,冬抱

10、子分散传播。果穗上籽粒形成肿瘤,也可在穗顶形成肿瘤,形体较大,突破苞叶而外露,此时仍能 结出部分籽粒,但也有的全穗受害,变成为一个大肿瘤。传播途径:黑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冬抱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菌源, 混杂在未腐熟堆肥中的冬抱子和种子表面污染的冬抱子,也可以越冬传病。越冬后的冬抱子, 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萌发产生担抱子,不同性别的担抱子结合,产生双核侵染菌丝, 从玉米幼嫩组织直接侵入,或者从伤口侵入。越冬菌源在整个生育期中都可以起作用。生长 早期形成的肿瘤,产生冬抱子和担抱子,可以再侵染,从而成为后期发病的菌源。瘤黑粉病 菌的冬抱子、担抱子可随气流和雨水分散传播,也

11、可以被昆虫携带而传播。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病害。病原菌在玉米体内虽能扩展,但通常扩展距离 不远,在苗期能引起相邻几节的节间和叶片发病。发病条件玉米瘤黑粉病菌的冬抱子没有明显的休眠现象,成熟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能 萌发。冬抱子萌发的适温为26C30%,最低为5C10C,最高为35C38C,在水滴中 或在98%100%的相对湿度下都可以萌发。在北方,冬、春干燥,气温较低,冬抱子不易萌 发,从而延长了侵染时间,提高了侵染效率;而在温度高、多雨高湿的地方,冬抱子易于萌 发失效。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 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玉米生长前期干旱

12、,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遭受 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玉米螟等害虫既能 传带病原菌抱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病田连作,收获 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种植密度过大, 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概而言之,耐旱的品种、果穗苞叶长而紧裹的品种和 马齿型玉米较抗病,甜玉米较感病,早熟玉米比晚熟品种发病轻。瘤黑粉病菌生理分化现象 明显,有很多生理小种其致病性不同。防治方法防治瘤黑粉病应以种植抗病、轻病杂交种为主

13、要措施,配合采用减少菌源的栽培措施,坚持 早期摘除病瘤。(1)种植抗病品种目前尚无免疫品种,但自交系和杂交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当 前生产上较抗病的杂交种有掖单2号、掖单4号、中单2号、农大108、吉单342、沈单10 号、郑单958、鲁玉16、掖单22、聊931、豫玉23、蠡玉6号、海禾1号等。(2)农业防治病田实行2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厩肥,防止病原菌冬抱 子随粪肥传病。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深翻。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 水管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贪青徒长;缺乏磷、钾肥的土壤应及时补充, 适当施用含锌、含硼的微肥。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防止干旱。加强玉

14、米螟等害虫的防治,减 少虫伤口;在肿瘤未成熟破裂前,尽早摘除病瘤并深埋销毁。摘瘤应定期、持续进行,长期 坚持,力求彻底。(3)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分主要措施):药剂防治种子带菌是田间发病的菌源之一。对带菌种子,可用杀菌剂处理。例如,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药 量拌种;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用药量拌种;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 用10克药,对少量水成糊状,拌玉米种子33.5千克等。采用种衣剂包衣。三、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 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

15、避开危害。 一、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 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 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 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 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至10叶期 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 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 重矮

16、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二、病原该病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病毒只能靠昆虫传播,主要是灰飞虱。属持久性传 毒。潜育期1520天。还可侵染小麦(引起兰矮病)、燕麦、谷子、高粱、稗草等。三、传播途径我国北方,粗缩病毒在冬小麦及其它杂草寄主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第二年玉米 出土后,借传毒昆虫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梁、谷子、杂草上,辗转传播为害。四、发生特点:1、玉米5叶期以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便受侵染发病也轻。玉米出苗至5 叶期如果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2、玉米播期和发病轻重关系密切。春播重于套作,套作重于直播,在我市,夏直播玉米即 可躲过为害,发生极轻。3、田间管理粗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