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查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90926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调查报告(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调查报告 第一、在老师教授方法方面。 一、枯燥,加上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很深厚的理论功底,无法做到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物理课堂显得更加沉闷、无趣。老师在讲台上根据固有的模式大谈特谈,学生在讲台下作自己的事,少数认真听课的同学看起来也是抱着某种利益的心态高分。整个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而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客体。这样不仅束缚着青少年活跃的思想,使学生不动脑筋想问题,同时也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了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都是有主观能

2、动性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因,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学生作为内因主动的学习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第二,老师在课堂提问方面。 我发现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会连续提问,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很简单的是非问,或者选择问、填空问、甚至是自问自答,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回答, 或者说都能回答得上,但学生的回答显然都是很仓促,且习惯性地不加以深入思考而快速作答,而这些答案一般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课堂牢牢地控制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及问题的生成

3、性都大大降低。表面上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其实整个教学质量并不高。 第三,教师的课堂点评。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候有的同学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有的同学偶尔会有一些充满灵气的回答,袒露出他们不一般的思维痕迹,但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不够敏感,对学生的回答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者不置可否有的老师点评语言单 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到老师的语言空洞。甚至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价值量有多大,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太棒了”等等。这种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使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随意应付。看似课堂气氛

4、活跃,其实是对教学、也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四,教师的讲课内容。 听了几周的物理课,发现老师讲课期间常插入诸如此类的话:这个公式、概念很重要,考试的时候常会考到;这个定理注意它的适用范围,考试会可能有所涉及;这种计算题需要同学们好好看看,高考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题型等等,整堂物理课都在物理老师的善意提醒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们每次一听到此类的话,都会条件反射地集中注意力。真的是因为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吗。不是的,很显然,是为了考试。考试独立于教育、教学之外,考试内容取代了教学目标,分数成为最终的教学目的。记得课间,我试着跟物理老师交流教学方法,我说:“老师,您看,我们这堂课可不可以再这样拓

5、展延伸一下,或许课堂的趣味性会有所增加。”老师很干脆地回答:“没有必要,考试不考。”我愣了,考试不考,就不讲吗。物理教学难道也纯粹是为了考试吗。 我好疑惑,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上说:中学物理教学设定的总目标是“是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素养”。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考虑: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人文素养、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理论上的目标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老师讲课以课本为主,课本上有的,就进行模式化讲解,课本上没有的,老师便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会提及。不要说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提升,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甚至应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6、。 另外,在做代理班主任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些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现象,比如: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律,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上进,希望考出好成绩,让生命更充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学校生活 的评价是累并快乐着,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里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近9%的同学反映本班同学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我所实习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11点休息。除了上课时间,每天课外学习时间在3小时以上,而有些科目每天作业时间都要超

7、过2小时。如果每门课程的作业都如此,学生如何应对。即使只有语数外三科每门作业要2小时,学生也不可能完成。其实这么多的学生抄袭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课业负担的确过重了。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上家长及老师的不间断督促,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我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 1、要勇于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人总有一种探求新事物的欲望,老生常谈,老调常唱会使人产生一种厌倦情绪。教学方法的不断翻新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一种意外乃至一种惊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需要。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课下来不是一

8、种负赘,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哪能不浓厚呢。 、要与时俱进,做到才思敏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知识的象征,为此作为一位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课堂效果好坏的前提。常听有些老师说:“我是教物理的,数学不要问我。”表面上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实际上抱有这样心态的人正体现他知识水平缺乏的一面。3、要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湛的专业水平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就物理课来说,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重点、难点比较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毕竟,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这便是我这次实习所见所感,也是实习期间我调查的收获,在当今新的教育体制下,

9、好的教育方法及教育理论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与实际教学实践相一致,甚至会出现脱节的现象。我们只有期望教师的个人素养能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能越来越顺应实际教学。 【摘要】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文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每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之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理念。在寒假期间我利用闲暇时间走访调查以及上网收到资料发现关于农村教育的一些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我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农村教

10、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

11、,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的有209个县,超过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

12、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 第三,从19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1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2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城乡教育对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农村教育问题的另

13、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不过,仅凭直观感受来评说城乡教育差距可能会被一些权威人士指斥为以偏概全。为此我这里提供两个系列的重要

14、数据,即城乡各教育阶段升学率的差距和城乡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此来进行全面的观照。 就教育机会的差距而言,在小学阶段,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 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每年尚有00万左右的儿童没有入学。在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与城市的小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学率为101%)升入初中相比,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6%,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农村不到5%.到199年,农村的升学率上升到了91%,但低于9%的省区仍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4%和5.7%,西藏更只有3.%全国则有3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

15、劳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而同期农村则从22.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从1.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而许多省区内部的城乡差距要大于全国的情况: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省的城乡差距都在3.倍(分别为55.7%: 1.4%2%: 15.4),湖北达到3.9倍(1.4%: 18.4),山东(72.3%: 16.8)和河南(7.4%: 1.9%)则分别达到4.倍和4.5倍。在上述省区,城市的升学率都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数,而农村的升学率则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数。 关于大学阶段的城乡教育差距,可以用学生的城乡分布来对比。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以各自出身的人口母体为基数来换算,可知当年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为4.9倍。而随着高中阶段城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