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908719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隐患查处防治报告 地质灾害基本类型及防治报告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环境地质主要是针对各种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环境污染等)。他跟地质灾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的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总称(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他们研究的内容都是为了减轻和防止各种地质因素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的损失。 地质灾害按诱发原因可分成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和自然因素地质灾害灾害,常见的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有诱发地震,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滑坡,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通常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二,

2、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下面说说几种地质灾害中的几种新技术。 1滑坡地质灾害的D监测技术研究:DR技术是一种远程遥感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物体形态检测和空间定位具有快速安全等特点,近年来TR受到地质滑坡研究人员的重视利用其实时监测滑坡位移量并进行灾害预警, (1)R基本原理: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利用电磁波发生器向同轴电缆发送极窄的电脉冲信号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向前传播如果同轴电缆在某处有变形或者断裂此现象其电缆特性随之发生变化在此处电脉冲信号会进行反射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就会改变通过分析计算将反射信号与发射信号比较可以确定电缆特性发生变化的位置及类型 (2)同轴电

3、缆信号传输原理:在TR监测系统中同轴电缆作电磁波信号的传输介质同轴电缆由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护套四分组成,可以有效地就爱那个传输信号与外部的电磁信号隔离。()TDR滑坡监测方法:TDR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如下图所示,首先确定需要进行监测的边坡的监测点,然后在监测点位置进行钻孔,用于安放同轴电缆,安装时完成后用砂浆填补缝隙以保证同轴电缆与孔壁间紧密接触,以便能保证准确反映坡体的变形. 2滑坡地质灾害远程实时监测预报技术与工程应用:该方法主要是对边坡进行力学性质分析,应用遥感实时监测,并通过计算来确定是否会发生滑坡。工作原理如图2,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时段: 图2工作原理 (1)开挖诱发型滑坡过程

4、及其监测预报()降雨诱发型滑坡过程及其监测预报 (3) 开挖和降雨联合诱发型滑坡过程及其监测预报3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综述: 地震,泥石流,其他种类还涉及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各种工业污水排放导致的灾害,地下水位降低或采矿导致地下塌陷等,其中少数小地震为人工修建各种工程如水坝等为人工诱发,很多导致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多为自然因素诱发,很多地质灾害都有人为因素的参与,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的这门课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及其一些防备措施,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做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说说由于降雨发生的地质灾害,202X年贵州省望谟县“6”山洪泥石流灾害是典型的小流域

5、突发性特大暴雨诱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过程,呈现突发性能量集中、冲击力强、破坏性大的特点。 一、地形地貌条件是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落差大。一旦小流域上游地区出现强降水,下游地区河流水位上涨,引发山洪等灾害。望谟县境内河流交错,境内河流多为山区河流,河床深切,险滩急流较多,洪水陡涨陡落的特征明显。望谟特殊的地形、地貌是此次洪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 二、短时强降水是灾害直接诱因202X年6月5日夜间到6日凌晨,受低空急流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望谟县3小时内有8个乡镇出现了暴雨,部分乡镇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物源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

6、备条件之一望谟县境内的土壤多为红壤,地表岩性多为页岩和泥质岩,山高坡陡、河床深切,一旦发生山洪,泥沙就会被洪水裹挟,进而引发泥石流 四、人河争地是导致灾害的成因 防治措施: 一、建立了适应本级和本地灾害发生特点的综合防灾体制机制 二、“气象要素-灾害预警-预警处置”的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对望谟县山洪灾害防御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该工作方式确定了乡镇准备转移、立即转移的本地降雨量预警指标。然后,结合预警模型指标确定预警等级,当监测站雨情达到响应临界值时,产生预警,从而做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三,气象信息传播特征 四、智力决策的特征 五、传播预警信息 六、进一步提高突发性暴雨的预报预警能力 七、进一

7、步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 第二点说说构造地貌和气候对汶川地震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北段通口河流域为例,28年5月日4时分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引发龙门山地区大范围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4通口河作为穿过龙门山北段的一条河流在该河流流域内也发生大量的同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北川县最为严重根据震后在通口河流域的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汶川地震驱动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并具有群发性的特点危害性极大将严重影响震后灾区的自然环境和地居民的生产建设人身安全那么这些同震及震后大范围爆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受哪些因素的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控制地震灾区

8、地质灾害的发生的。3地貌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通过对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的对 比分析同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河谷分布的特征非常明显图见彩插一此外同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海拔00m以下区域即分布在通口河流域的东南部岷山东麓超过的地区同震地质灾害极少构造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通口河由岷山东麓流向南东方向穿过北川映秀地震之后地质灾害专家在对地震灾区崩滑体数量 进行统计和遥感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数量进行的估算表明汶川地震在1010km的范围内触发约.5万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地貌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通过对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分布

9、和地貌的对 比分析同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河谷分布的特征非常明显图3见彩插一此外同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海拔0以下区域即分布在通口河流域的东南部岷山东麓超过20的地区同震地质灾害极少4气候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对震后灾区的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发现泥石流是震 后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2008年月4日北川县暴雨导致通口河流域区域性泥石流发生对这次24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的应急调查发现此次暴雨诱发的泥石流共有2处6实地考察发现此次区域性泥石流的物源主要为汶川地震引发的同震崩塌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物北川老县城至陈家坝一线河流以西的山谷中大量同震崩塌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为此次区域性泥石 流提供了物源5讨

10、论与结论1构造因素汶川地震是导致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并控制了松散堆积物的空间分布 为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提供物质来源2地貌因素是导致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的次级因素并为震后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3通口河流域震后地质灾害类型以泥石流为主在 同震地质灾害提供丰富物源的情况下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是导致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因为了保证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 更加精确地刻画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并加强对地震灾区降水的监测 山区城镇规划建设勘察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以某旧城改造工程为例山区地基的工程地质特点1.1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地形地貌特征是地球内外应力作用结果

11、在地壳 上升区受外力侵蚀切割风化侵蚀等作用使得地表高低起伏大沟壑纵横形成了山地丘陵山间盆地河谷等复杂的山区微地貌形态使得同一建筑场地可能会跨越几个地貌单元2岩土性质和组成成分复杂多变受地形影响山区基岩起伏变化大上覆土层复杂 多变在山坡山麓缓坡地段以残坡积土为主在山前地段或较大的沟口及其附近分布有冲洪积土在沟谷或某些低洼地带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区地质灾害搬运和堆积的淤积软土局部场地中甚至可能存在有大孤石这种由搬运到堆积的过程就导致了山区土层结构性质和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山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等类型一般山坡山麓的地表浅部的残坡积层强风化层透水

12、性大厚度薄水量较小洼地的软弱夹层透水性较弱含水量变化大深部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内的承压水水量大断层构造带如贯通可能会成为地下水运移的通道因此其补给与排泄条件复杂水量变化大直接影响着山区建设的稳定1地质构造条件复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山区地层会形成各种断裂褶皱节理裂隙和破碎带等复杂的构造形迹这些地质构造破坏了原有岩体的整体性降低工程岩体的强度同时地质构造还决定着岩层在地面的出露情况及表面覆盖层的分布所有这些均对山区工程建设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不良地质作用发育 由于山区微地貌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沟壑纵横不良地质现象较为发育其主要灾害是边坡问题滑坡崩塌泥石流冲沟断层土洞岩溶等这些不良地质现象的存在对山区建

13、筑构成了直接的或潜在的威2某旧城改造工程的地质环境背景 拟建工程傍山而建场地内堆积有大量建筑垃圾 靠近山体一侧局部有基岩露头地形起伏较大高差达6m属残积坡积区地貌单3岩土工程问题与分析 区域稳定性评价 该场地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地台之下的扬子台坳和江南台隆次级构造位黄山褶断束为查明拟建场地内是否有断层分布我们做了高密度电法物理勘探共条剖面线根据物探成果条测线上均未发现明显的低阻区域因此可判断拟建场地内无断层通过 根据场地附近区域工程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地质调查结果该场地内第四纪覆盖层未受切割破坏第四纪以来无断层活动迹象因此判定拟建场地属稳定的建筑场地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的均匀性是选择基础持力层的重要依据 山区地基土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其成因及组成成分非 常复杂既有残坡积物又有冲洪积物在评价其均匀性时主要从工程角度出发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第 1 页 共 1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