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907654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教师的101条建议(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教师的 101 条建议读后感高智理给教师的 101 条建议的宗旨就是帮助教师们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书中没有什么时尚、 新潮的词语,也没有什么最新的教育革新理念。它呈现的是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和建议。只要你愿意尝试,必定会受益匪浅,教与学的能力将同时得到巨大的提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机会就在眼前,当你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它已经在向你招手 !作为教师的你,可知道:如何进行课堂综合管理 ?如何掌控课堂纪律 ?如何与 “刺头 ”学生相处 ?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面对一些突发问题或难堪的局面, 如何保持镇定并迅速找到解决方法 ?如何得当地运用教学技巧,因材施教,

2、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给教师的 101 条建议所提示的 101 条建议来自于美国最好的教育行业培训项目之一 FIRST 教师培训体系在全国十余年所积累的培训经验。路易斯安那州通过本培训体系成功地在一年内将教师流失率降低了 43%,创造了令人称奇的行业纪录。 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他们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 “教 ” 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 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 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老师提供最实用有效的技巧策略。这些建议能在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产生迅速而有效

3、的效果,使教学效果 “立竿见影 ”。安奈特 L布鲁肖,安奈特是教育界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兼演讲家新秀。 她曾经从事过课堂教学工作, 现在负责安排和协调学校的全部课程, 同时还是全美国公认最好的、 专门针对教师岗前培训项目 FIRST 的负责人。安奈特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 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她知识渊博,所讲授的方法简单易懂,灵活实用。听讲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这些技巧付诸实践, “立竿见影 ”的教学成绩无一例外地获得了学校领导的首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钱乐琴这是一本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的书,从学习、关系、决

4、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 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学生想认真学习 ,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 ,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 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 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 看了这本书

5、,想你你会有机会挑战你自己的自觉。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作为一位教师, 必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毕业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 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境时, 你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用学生的情况吗?恐怕任何一位教师, 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 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

6、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读后感王琼艳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的确, 作为优秀班主任,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一定要懂心理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阅读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帮助广大班主任掌握教师心理学。班主任自身最需要的心理学1.班主任需保持怎样的心理?不久前, 一个专业机构在某学校选择了三个班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其中一个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达32.5,比其他两个班高出10 多个百分点,测试的8 个分量表的得分都高于其他两个班,其中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占到

7、50。这引起了有关研究人员和学校的注意。经过分析发现,原来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位非常情绪化的教师,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她常常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迁怒于学生。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我们较强的关注,然而对于班主任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班主任需要保持怎样的心理?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繁琐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 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现代化的教育向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的高期望、 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使班主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果班主任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倾向。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学生的人

8、生观、 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 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因为拥有健康心理的班主任,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班主任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拥有健康心理的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班

9、级气氛,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班主任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学校里,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当是主要的东西,也就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青少年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他要跟每一个少年和青年一起,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为此作为这座大厦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班主任老师,就需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经典案例昨天上午, 小宏没敢去上学而是留在了家里。她向记者讲述了前天下午下课后发生在教室里的一幕。 当时小宏正在班里出黑板报,为了看看一班的同学板报出得怎么样,她和另一

10、名同学走进了一班的教室。当时一班的同学已经走了一半。她们和剩下的同学聊了一会儿,后来小宏走到了教室的后面看板报,另一名同学和一名男生闹着玩,弹了男生脑门一下。学生们的吵闹声引来了正在教师办公室的班主任老师,老师走进一班的教室时正好看到了弹脑门的一幕。看到本班班主任老师进来,小宏吓得一下子蹲在了教室后面的桌子下面,想等老师走了再出来。老师先是严厉地说了和男生打闹的同学,让她马上回到自己班里去。这时,老师发现了小宏的藏身之地,小宏胆怯地站起来,没想到班主任竟然举起右手连续打了她左脸两个耳光。突然发生的一幕让吵闹的一班都静了下来,打完后,老师让小宏赶紧回本班继续出报。小宏说当时她没有哭,回到班里继续

11、出板报。同学们也都没敢说什么。前天下午 5 点半前后, 小宏和同学们离开了学校,在等车的时候, 她开始觉得脸上有些疼,同学告诉她,她左边的脸不仅红而且肿了起来。回到家后,小宏的妈妈立刻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才知道了在学校发生的一幕。小宏的妈妈说:“正在上初中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和同学聊天打闹应该是很正常的表现,老师要教育孩子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而不应伸手就打,老师这样做的结果只能给孩子心灵上造成更大的伤害。”就此事记者采访了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王晓春研究员,他表示老师打学生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老师有这种行为很可能是因为她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对待学生没有更温和更科学的办法。另外,王晓春

12、研究员还表示由于现在教师的压力都比较大,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不好, 有调查显示, 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比普通人要多一倍。王研究员说,他非常同情小宏的遭遇,同时,他也呼吁不光要减轻学生压力,也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压力。课堂密码读后感蔡慧在生活中,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你越是需要某件东西时,你越难把它找出来。每次当我为找不到所需东西而气急败坏的时候,爱人总会在旁边 “教育 ”我:你在放这些东西的时候想过怎么可以把它们找出来吗?是呀,在我们放东西的时候,只是想着把它给“摆平 ”就行,这样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它又怎么可能会主动跳出来呢!这和我们的学习是多么的相像呀!在平时的学习中, 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

13、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此时,是怪这些学科知识不帮我们,还是怪我们在学习与储存学科知识时,没有为日后提取与使用它们而考虑呢?一、从 “知识储存 ”向 “知识提取 ”的转变在考试前,教师与学生都过着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而且试图用忙碌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减轻紧张感。 教师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大家都在过着查漏补缺的生活。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学生自己也是如此。可是, 教师与学生呈

14、现出来的疲态、显现出来的茫然,很难让人相信这支疲惫之师能够在高考或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试想以下两种情况:一、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占应该掌握知识点的70,通过最近两三个月师生共同的查漏补缺,将这个比例提高到90,而学生在考试中能将所掌握知识点的60提取出来; 二、在最近两三个月中,师生并不是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而是将对知识点的提取比例提高到 80。如果学生只掌握了70的知识点,但能够提取其中的80,那学生的得分为 56;如果学生掌握了90,但只能提取其中的60,那学生的得分仅为 54。两相比较, 我们发现, 在学生前期的学习中, 储存知识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但在后期的学习中, 提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有价值了。当然,只是根据学习的阶段来区分知识的储存与提取哪个更有价值,既不科学也不全面, 因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